《【双调】雁儿落过德胜今》
时间: 2024-12-29 16:40:32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双调 雁儿落过德胜今
天竺寺檀古道场,
水月白衣相。
真珠般若林,
多宝如来藏。
梵相四天王,
唐塑八金刚。
佛隐松间塔,
僧推云外窗。
虚堂,
法鼓惊天上长廊,
游人惹御香。
白话文翻译:
在天竺寺这座古老的道场,水中映照出白衣僧人的身影。真珠般的般若林中,藏着多宝如来的法身。四天王和唐代塑造的八金刚,守护着佛门。佛陀在松树间的塔楼隐匿,僧人推开云雾状的窗户。在这虚空的堂宇里,法鼓声震动着长廊,游人们的香气引人入胜。
注释:
- 天竺寺:古代名寺,位于今北京市。
- 檀古:指檀香木,古道场寓意古老的佛教场所。
- 般若:智慧的意思,指佛教中的智慧。
- 多宝如来:佛教中的一位重要佛陀,象征法宝与智慧。
- 梵相:指佛教中的天王,守护佛法。
- 法鼓:佛教仪式中使用的鼓,象征着佛法的传播与震撼。
典故解析:
- 四天王:佛教中守护世界的四位天王,分别为持国、增长、广目和多闻。
- 唐塑八金刚:唐代的佛教雕塑技艺,表现出对佛法的虔诚和守护。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赵善庆,元代诗人,以其深厚的佛教修养和对自然的细腻观察而闻名,作品多描绘寺庙、佛教文化和自然景观。
创作背景:该诗作成于元代,反映了当时社会对宗教和文化的重视,尤其是佛教在民间的影响。赵善庆通过此诗表达对佛教文化的敬仰,以及对自然与人文和谐的追求。
诗歌鉴赏:
这首诗通过描绘天竺寺的幽美景致,展现了佛教文化的深厚底蕴。诗中运用细腻的描绘手法,将佛教的神秘与自然之美紧密结合。开头几句通过“水月白衣相”描绘出一幅静谧的画面,既有水的流动感,又有月光的柔和,展现出一种超然的境界。接下来的“真珠般若林,多宝如来藏”,则进一步引入了佛教的核心理念,强调了智慧与法宝的结合,暗示修行者所追求的精神境界。
在空间的描绘上,诗中提到的“四天王”和“唐塑八金刚”不仅传达出佛教的威严与庄重,也表现出对历史文化的敬重。最后一句“法鼓惊天上长廊,游人惹御香”,将佛教的仪式感与游人的亲近感结合,传达出一种和谐美好的人文氛围,令人向往。
诗词解析:
-
逐句解析:
- “天竺寺檀古道场”:描绘寺庙的古老与宁静。
- “水月白衣相”:水中映出僧人的形象,象征着修行与自然的结合。
- “真珠般若林,多宝如来藏”:指智慧与法宝的内涵,强调佛教的深邃。
- “梵相四天王,唐塑八金刚”:展现佛教的文化及其守护力量。
- “佛隐松间塔,僧推云外窗”:表现出一种神秘和宁静的氛围。
- “虚堂,法鼓惊天上长廊,游人惹御香”:最后的总结,表达出一种人文与自然的和谐。
-
修辞手法:
- 比喻:如“真珠般若林”将智慧比喻为珍贵的真珠。
- 对仗:如“法鼓惊天上长廊,游人惹御香”形成了对称的结构,增强了诗的韵律感。
-
主题思想:
- 整首诗传达了对佛教文化的崇敬,同时也展示了人们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理想状态,反映出诗人对精神世界的追求。
意象分析:
- 天竺寺:象征着佛教的圣地,传达宁静与庄严。
- 水月:代表着自然的美丽与内心的宁静。
- 白衣:象征着僧人的清净与智慧。
- 法鼓:象征佛法的传播与影响。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天竺寺”指的是哪个宗教的场所?
- A. 道教
- B. 基督教
- C. 佛教
- D. 伊斯兰教
-
“多宝如来”是指:
- A. 一种植物
- B. 一位重要佛陀
- C. 一种乐器
- D. 一幅画
答案:
- C
-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静夜思》李白
- 《早发白帝城》李白
诗词对比:
- 赵善庆的《双调 雁儿落过德胜今》与李白的《静夜思》都描绘了宁静的环境与内心的思考,前者更注重佛教文化的展示,后者则表达了游子的乡愁。两者在意境上有相通之处,但主题和情感基调各有不同。
参考资料:
- 《元代诗人赵善庆研究》
- 《佛教文化与中国诗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