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邮道中》

时间: 2025-01-04 07:46:12

筑甬馀三百,湾环护漕沟。

重桥穿宝应,一岸入高邮。

水陆开亭转,烽烟静塞愁。

腰缠无十万,官遣上扬州。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高邮道中
作者: 王恽 〔元代〕

筑甬馀三百,湾环护漕沟。
重桥穿宝应,一岸入高邮。
水陆开亭转,烽烟静塞愁。
腰缠无十万,官遣上扬州。

白话文翻译

这首诗描绘了从高邮到扬州的旅途情景。诗人提到筑起的甬道有三百里,湾曲的河道环绕着水路;重重的桥梁穿过宝应,岸边就到达了高邮。水陆交通便利,亭子随处可见,然而烽火连天带来的忧愁却让人心情沉重。尽管身上没有十万贯的财富,但仍被官府派遣到扬州去。

注释

字词注释

  • 筑甬:筑成的道路。
  • 漕沟:指水路运输的河道。
  • 重桥:多座桥梁。
  • 宝应:地名,指宝应县。
  • 高邮:地名,指高邮市。
  • 亭转:指水陆交错的地方。
  • 烽烟:指战争的信号或忧愁。
  • 腰缠无十万:形容身无分文或财富不多。
  • 官遣:官府派遣的意思。

典故解析
诗中提到的“腰缠无十万”可见于古代文人对于财富的渴望与无奈,常常用来形容贫困。而“官遣上扬州”则反映了诗人对官场生活的无奈与向往。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王恽,元代诗人,以其清新脱俗的诗风著称。他的诗歌多描写自然景观及人文情怀,富于哲理和情感,且常有对社会的思考。

创作背景
本诗创作于元代,正值社会动荡,诗人以个人的游历为背景,表达对官场生活的感慨和对家乡的思念。诗中的高邮和扬州都是当时重要的交通枢纽,反映了当时的经济与文化繁荣。

诗歌鉴赏

《高邮道中》通过细腻的描绘展现了一幅生动的旅途画卷,诗人在行旅中不仅感受到了自然风光的美丽,也体会到了人生的无奈和现实的沉重。首句“筑甬馀三百”便勾勒出了一条漫长的道路,接着“湾环护漕沟”则展现了河流的曲折,体现了自然与人文的结合。诗中的“重桥穿宝应”同样让人感受到水陆交通的繁忙与便利。

然而,随之而来的“烽烟静塞愁”则暗示着社会动荡与个人的愁苦,诗人在繁华的景象中,内心却充满了忧愁。最后一句“腰缠无十万,官遣上扬州”更是将个人的经济困境与官场的无奈展现得淋漓尽致,表达了诗人对生活的无奈与追求。这首诗在描绘自然景观的同时,深刻反映了人们在旅途中的思考与感慨,具有很强的代入感和思考价值。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筑甬馀三百:描绘出长达三百里的道路,暗示旅途的漫长。
  • 湾环护漕沟:展现了河流的曲折,给人一种环绕的感觉,增强了景象的立体感。
  • 重桥穿宝应:多座桥梁连接了不同的地方,象征着交通与交流的便利。
  • 一岸入高邮:描述了旅程的目的地高邮,强调了归属感。
  • 水陆开亭转:水陆交错处的亭台,体现了人文景观的美好。
  • 烽烟静塞愁:烽烟代表战乱,静塞则暗示着忧愁与压抑。
  • 腰缠无十万:表达了经济拮据的困境。
  • 官遣上扬州:反映了诗人对官场生活的无奈与向往。

修辞手法
诗中运用了比喻、对仗等手法,增强了诗句的韵律感和表现力。例如“湾环护漕沟”中的“湾环”对仗工整,增强了诗句的音韵美。

主题思想
整首诗通过描绘旅途中的景象,反映了诗人对生活的思考与感慨,展现了个人的孤独与社会的动荡,表达了对美好生活的渴望与现实的无奈。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筑甬:象征道路与人生旅途。
  • 漕沟:代表人与自然的关系。
  • 重桥:象征人际关系的连接。
  • 烽烟:暗示战乱与忧愁。
  • 扬州:象征着繁华与追求。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提到的“重桥”是指什么?
    A. 多座桥梁
    B. 一座大桥
    C. 破旧的桥

  2. 诗人对官场生活的态度是?
    A. 渴望
    B. 无奈
    C. 满意

  3. “腰缠无十万”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A. 富有
    B. 贫困
    C. 成功

答案

  1. A
  2. B
  3.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杜甫的《春望》
  • 王维的《送别》

诗词对比
王恽的《高邮道中》与杜甫的《春望》都反映了社会动乱对个人情感的影响,但王恽更侧重对旅途的描绘与个人处境的感慨,而杜甫则通过对国家的忧虑来表达对家庭与社会的思考。

参考资料

推荐书目

  • 《元代诗词选》
  • 《中国古代诗词鉴赏》
  • 《诗词的美与情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