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江月·山后重兴道院》

时间: 2025-01-06 09:08:02

山后重兴道院,燕南仍自干戈。

道人功行累来多。

免却非灾横祸。

每日诵经报国,终朝念道降魔。

福生祸灭养冲和。

真静真清证果。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西江月·山后重兴道院
作者: 尹志平 〔元代〕

山后重兴道院,燕南仍自干戈。
道人功行累来多。免却非灾横祸。
每日诵经报国,终朝念道降魔。
福生祸灭养冲和。真静真清证果。

白话文翻译:

在山后重建的道院中,南方仍旧战火纷飞。
道士们的德行和修行积累颇多,因此免去了灾难和横祸。
他们每天诵读经文以报效国家,整天念道以驱逐魔障。
福气生而灾祸灭,养成了和谐宁静的境界。真正的清净和真实的证果。

注释:

字词注释:

  • 重兴: 重新兴起、复兴。
  • 干戈: 战争、武器的代称。
  • 道人: 道教的修行者。
  • 功行: 修行的功德和行为。
  • 诵经: 念诵佛教经典。
  • 报国: 报效国家。
  • 降魔: 驱逐魔障或邪恶势力。
  • 冲和: 和谐、安宁的状态。
  • 证果: 达到修行的果位,获得真实的智慧。

典故解析:

  • 道院: 道教的修道场所。道教在中国古代文化中占有重要地位,强调修身养性、追求长生。
  • 干戈: 反映了当时社会动荡的背景,可能暗指元代的战乱及其影响。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尹志平(约1260-1320),元代诗人,生于南宋末年,经历了元初的社会变迁,以道教文化为背景,作品多表现出对道教思想的推崇和对和平宁静生活的向往。

创作背景: 此诗作于元代,正值战乱频繁之际,诗人通过描绘道教修行者的生活,表达了对和平的渴望和对道德修养的重视,反映了道教在动荡时代中的积极作用。

诗歌鉴赏:

《西江月·山后重兴道院》是尹志平通过对道教修行者生活的描绘,展现了道教在动荡不安的社会中所起的安抚作用。诗中“山后重兴道院”一语,首先引发人们对道教文化的重视,随后通过“燕南仍自干戈”揭示了当时南方战火纷飞的现实,形成鲜明对比。

道士们的“功行累来多”,强调了他们的修行与德行,这不仅是对个人的追求,也是对社会的贡献。诗人通过“每日诵经报国”进一步揭示了道士对国家的忠诚与责任感,体现了道教与政治的紧密联系。

全诗不仅在形式上采用了对仗的手法,而且在情感上充满了对和谐、宁静生活的向往。结尾的“真静真清证果”,展现了道教理想中的修行境界,强调了内心的安宁与精神的升华。整首诗不仅是对道教的赞美,更是对社会动荡中寻求和平与安宁的深切呼唤。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第一句: 描述了道院的重建,反映出对道教复兴的希望。
  • 第二句: 通过对比,指出南方的战乱与道院的宁静,突出道教的避乱功能。
  • 第三句: 强调道士们的修行和对国家的责任,展现了道教的社会价值。
  • 第四句: 表达了内心的和谐与宁静,达到修行的圆满境界。

修辞手法:

  • 对仗: 诗中多处使用对仗,增强了诗的韵律感和美感。
  • 象征: “道院”象征着修行与安宁,“干戈”则象征着动荡与冲突。

主题思想: 整首诗的中心思想在于强调道教修行者在动荡社会中的重要性,以及修行所带来的内心平静与社会和谐的追求。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道院: 象征修行、宁静的环境。
  • 干戈: 代表战争与动荡。
  • 经文: 象征智慧与指引。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提到的“道院”指的是什么?

    • A. 道教的修道场所
    • B. 佛教的寺院
    • C. 学校
    • D. 城市
  2. 诗中“燕南仍自干戈”表达了什么情感?

    • A. 对战乱的无奈
    • B. 对道教的赞美
    • C. 对和平的向往
    • D. 对国家的忠诚

答案:

  1. A
  2. A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静夜思》: 李白的作品,表现了对宁静和故乡的思念。
  • 《登高》: 杜甫的作品,表达了对国家动荡的忧虑。

诗词对比:

  • 《月夜忆舍弟》(杜甫)与《西江月·山后重兴道院》都表达了对和平生活的向往,但前者更多关注于个人情感,后者则侧重于道教的社会责任。

参考资料:

推荐书目:

  • 《元代诗词鉴赏》
  • 《道教文化与文学研究》
  • 《中国古代诗词精华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