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龙吟 寿族父瑞堂是日惊蛰》
时间: 2024-09-19 20:45:12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今朝蛰户初开,一声雷唤苍龙起。吾宗仙猛,当年乘此,遨游人世。玉颊银须,胡麻饭饱,九霞觞醉。爱青青门外,万丝杨柳,都捻作,长生缕。七十三年闲眼,阅人间几多兴废。酸咸嚼破,如今翻觉,淡中有味。总把余年,载松长竹,种兰培桂。待与翁同看,上元甲子,太平春霁。
白话文翻译:
今天天气转暖,刚刚打开了蛰居的门,雷声一响,苍龙便飞腾而起。我们的宗族如同仙人一般,当年乘着雷电的威力,游历世间。脸如玉般光滑,胡须如银般洁白,吃着胡麻饭,喝着九霞美酒。喜欢门外那青青的杨柳,纷纷捏作长生的缕带。七十三年过去,闲看人间的兴衰成败。经历酸甜苦辣,如今才发现,淡淡的生活才最有滋味。于是我把余生寄托在松树和竹子上,种植兰花和桂树。期待与老翁一同欣赏,上元佳节的美好春光。
注释:
- 蛰户:蛰居的门,指冬天闭门不出,春天时打开。
- 苍龙:象征力量和威望的神龙。
- 玉颊银须:形容老人的容颜,意指年长者的智慧和丰盈的生活。
- 胡麻饭:用胡麻制成的食物,象征丰盛的饮食。
- 九霞觞:美酒,象征享乐和庆祝。
- 长生缕:长生的象征,通常用来代表健康长寿。
- 兴废:兴盛与衰败,反映世事变化。
- 上元甲子:元宵节,指农历正月十五,象征团圆和美好祝愿。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吴存,元代词人,擅长诗词,风格清丽,常以自然景物和人生哲理为题材。他的作品多表现对人生的感悟及对自然的热爱。
创作背景:
本诗作于春季惊蛰之时,象征着万物复苏,诗人借此表达对生命的热爱和对岁月的感慨。诗中也反映了对家族和传统的尊重,展现了浓厚的家庭情感。
诗歌鉴赏:
《水龙吟·寿族父瑞堂是日惊蛰》是一首充满春意和生命哲学的词作。开头的“今朝蛰户初开,一声雷唤苍龙起”,以生动的意象描绘了春天的来临,雷声如号角一般唤醒了沉睡的生命,暗喻生命的觉醒与重生。接下来的描绘中,吴存通过对“玉颊银须”和“胡麻饭饱”的描写,展现了老年人丰盈的生活状态,既有美酒佳肴的享受,也有对家庭和睦的向往。
诗中提到的“青青门外,万丝杨柳”,不仅仅是自然的描写,更象征着生命的延续与希望。诗人对人生的思考,揭示了他在七十三年的光阴中所见证的世事变迁,领悟到“淡中有味”的道理,强调了生活的本质在于平淡中的深刻。
最后,诗人展望未来,期待与翁共赏佳节,体现出对生命的热爱与对亲情的珍视。整首诗在语言上清新自然、意境深远,既有对人生的感悟,也充满了对未来的美好期待,展现了诗人对生命的积极态度。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今朝蛰户初开:春天到来,冬天的闭门生活结束。
- 一声雷唤苍龙起:雷声响起,象征着春天的来临与生命的复苏。
- 吾宗仙猛:对家族的赞美,指代家庭的辉煌历史。
- 当年乘此,遨游人世:回忆过去的美好经历。
- 玉颊银须,胡麻饭饱:形容老人的丰盛生活,健康长寿。
- 九霞觞醉:享受美酒,庆祝生活的美好。
- 爱青青门外:喜爱春天的景象,象征生命的希望。
- 万丝杨柳,都捻作,长生缕:将春天的美景与长寿的愿望结合。
- 七十三年闲眼:回顾自己七十三年的生活。
- 阅人间几多兴废:经历了人间的兴衰变迁。
- 酸咸嚼破,如今翻觉,淡中有味:经过生活的磨砺,领悟到平淡生活中的深意。
- 总把余年,载松长竹:希望在余生中种植长青的植物,象征长寿。
- 种兰培桂:寓意高雅的追求,追求精神生活的富足。
- 待与翁同看,上元甲子,太平春霁:期待与老朋友一起欣赏美好的春天,象征团圆与和谐。
修辞手法:
- 比喻:将生命的复苏比作雷声唤醒苍龙,形象生动。
- 对仗:如“玉颊银须,胡麻饭饱”,在音乐感上有很好的和谐美。
- 象征:杨柳象征春天和生命的希望,松竹象征长寿。
主题思想:
本诗表达人生的哲理,强调对生命的热爱和对家庭、传统的珍视。在春天这个万物复苏的时节,诗人通过对自然的描绘,反思人生的平淡与深刻,传达出积极向上的情感基调。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蛰户:象征冬季的沉寂与内敛。
- 苍龙:象征力量与希望。
- 杨柳:象征春天的生机与希望。
- 松竹:象征长寿与坚韧。
- 九霞觞:象征生活的享乐与庆祝。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提到的“蛰户”指的是什么?
- A. 春天的到来
- B. 冬天的封闭
- C. 夏天的炽热
- D. 秋天的落叶
-
诗人对“玉颊银须”的描写主要想表达什么?
- A. 年轻人的活力
- B. 老年人的智慧和丰盈
- C. 孩子的天真
- D. 自然的美丽
-
诗中提到的“淡中有味”是什么意思?
- A. 生活的平淡中蕴含深意
- B. 生活的辛苦
- C. 生活的奢华
- D. 生活的无聊
答案:
- B
- B
- A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李白的《将进酒》
- 杜甫的《春望》
- 王维的《山居秋暘》
诗词对比:
与李白的《将进酒》相比,吴存的这首词更注重于对家庭和生命的深刻思考,而李白则更多表现出豪放与饮酒作乐的洒脱。两者在风格上各有千秋,前者展现了人生的豪情,后者则强调了人生的哲理。
参考资料:
- 《元代诗词选》
- 《古诗词鉴赏指南》
- 《中国古代文学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