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思解释
眉怃词
作者: 杨维桢 〔元代〕
类型: 古诗词
原文展示:
朝画眉,莫画眉,画眉日日生春姿。长安已知京兆怃,有司直奏君王知。君王毛举人间事,不咎人间夫妇私。
白话文翻译:
将这首诗翻译为白话文,可以理解为:
早晨画眉,别再画眉,画了眉妆恰似春天的姿态。长安已经明白了京兆的怃事(忧愁),有官员向君王奏报此事。君王在乎人间事务,不追究夫妇之间的私情。
注释:
字词注释:
- 眉怃: 眉,指画眉;怃,忧愁、忧虑的意思。
- 画眉: 是一种妆容,象征美丽和青春。
- 长安: 指当时的首都,象征繁华与权力。
- 京兆: 北京的旧称,此处引申为中央或朝廷。
- 有司: 指官员或负责某项事务的官职。
- 毛举: 指关注或重视,表达了君王对民间事务的关注。
典故解析:
- 诗中提到的“画眉”常见于古时的女子妆容,带有春天的气息,象征青春和美丽。
- 君王关心人间事,表达了对百姓生活的关注,反映了对权力与情感的思考。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杨维桢(1280年-1350年),元代著名诗人、画家,字子华,号天池,出生于江苏。其诗风清丽、情感细腻,擅长表达个人情感和社会现实。
创作背景:
此诗作于元代时期,正值社会动荡,诗人通过对美的描写与对现实的反思,展现了他对生活的感悟与对权力的思考。
诗歌鉴赏:
《眉怃词》是一首充满情感与哲理的诗。诗前半部分以“画眉”作为引子,象征着年轻的美丽与春天的生机,展现了生命的活力。然而,随着诗意的推进,诗人逐渐引入了更为沉重的主题——“京兆怃”。在这里,杨维桢不仅描绘了个人情感的美,还引发了对社会政治的反思。
诗中提到的“长安”作为一个历史文化名城,承载着无数的历史与故事,而“有司直奏君王知”则暗示了官员对于民生的关注与反馈。君王愿意倾听百姓的声音,体现了理想的统治者形象,然而其中也隐含着对现实的无奈与不满。
整首诗在形式上简洁明快,语言上却富有深意,通过对比与象征,展现了诗人对美好与忧愁的复杂感受。最终,诗人似乎在美与丑、爱与恨之间找到了某种平衡,展现了他对生活的深刻理解与反思。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朝画眉,莫画眉:开头的呼唤,似乎在劝诫女子,不必过于追求妆容之美。
- 画眉日日生春姿:描绘了美丽的妆容如春天般的生机与活力,反映出青春的美好。
- 长安已知京兆怃:长安的繁华与忧愁交织,表达了对现实的关切。
- 有司直奏君王知:官员们向君王报告民间事务,体现了对民生的关注。
- 君王毛举人间事:君王对人间事务的重视,表现出理想的统治者形象。
- 不咎人间夫妇私:表现了对人际关系的包容,反映了对个人情感的理解。
修辞手法:
- 对仗: “朝画眉,莫画眉”形成对比,强调了选择的重要性。
- 象征: “画眉”象征美丽与青春,“长安”象征繁华与忧愁。
- 比喻: 将“画眉”比作春天的活力,表现了生命的美好。
主题思想:
整首诗体现了对美的追求与对现实的思考,反映了诗人对个人情感与社会责任的深刻理解,表现了对人生复杂性的感悟。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春姿: 象征青春活力与生命力。
- 长安: 代表繁华与历史的积淀,承载着无数的故事。
- 京兆怃: 反映出官场的忧愁与社会的动荡。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提到的“画眉”象征什么?
A. 美丽与青春
B. 忧愁与失落
C. 权力与统治
D. 信仰与希望 -
诗中“长安”代表了什么?
A. 乡村生活
B. 繁华与权力
C. 个人情感
D. 自然风光 -
君王在诗中表现出怎样的态度?
A. 冷漠与无情
B. 理解与关注
C. 忧虑与猜忌
D. 绝望与放弃
答案:
- A
- B
-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春江花月夜》(张若虚): 描绘春天的美景与人情的交织,主题相似。
- 《静夜思》(李白): 反映对故乡的思念与个人情感的表达。
诗词对比:
- 杨维桢的《眉怃词》与李白的《庐山谣》均关注生活与现实,前者更注重个人情感的细腻,后者则通过壮丽的自然景观映射内心的豪情。
参考资料:
推荐书目:
- 《元代诗人研究》
- 《古典诗词鉴赏大辞典》
- 《诗经与汉乐府》
通过以上内容,用户可以更好地理解《眉怃词》的深意,体会诗人的情感与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