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刘涣中司空》
时间: 2025-01-01 15:27:13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题刘涣中司空
放光山下结茅庐,
光照山人夜读书。
童子抱琴随白鹤,
邻翁看竹借篮舆。
门前秋叶从风扫,
屋后春田带雨锄。
自笑天涯倦游客,
十年未有一廛居。
白话文翻译:
在放光山下,我搭建了一间茅屋,
微光照亮了山人夜间的读书。
有个小童抱着琴,跟随着白鹤,
邻居的老翁看着竹子,借着竹篮出行。
门前的秋叶被风吹扫,
屋后的春田在雨中锄地。
我自嘲天涯的旅行者,
十年间没有一个安居之所。
注释:
- 放光山:指的是一座山的名字,象征宁静与自然美。
- 茅庐:用茅草搭建的房屋,常用于隐居生活。
- 光照山人:光亮照耀着在山中读书的人,体现书香与自然的融合。
- 童子:小孩,这里表现出一种纯真与自然的状态。
- 白鹤:象征高洁与自由,常作为隐士的伴侣。
- 邻翁:邻居的老者,表现人与自然的和谐。
- 篮舆:一种竹制的乘坐工具,体现农村的朴素生活。
- 秋叶:象征时光流逝,生命的变化。
- 春田:春天的田地,象征生机与希望。
- 倦游客:指疲惫的旅行者,表达对归属感的渴望。
- 廛居:指居所,这里表达出长期漂泊的无奈。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萨都剌(生卒年不详),元代著名诗人,字子美,号清风,来自于寒地,生于一个书香世家,早年丧父,家境贫寒。他的诗作多反映隐逸生活与自然的和谐,风格清新脱俗,对后世影响深远。
创作背景:
这首诗写作于作者隐居的时期,表达了他对自然生活的向往与对游历生涯的感慨。生活在动荡的时代,诗人渴望寻找一个宁静的栖息之所,抒发了对归属感的渴望。
诗歌鉴赏:
这首诗描写了隐居生活的恬淡与自然之美,展现了诗人对简单生活的向往和对繁华都市的厌倦。开篇以“放光山下结茅庐”引入,点明了隐居的地点,接着通过“光照山人夜读书”,展示了一个安静而典雅的读书场景,营造出浓厚的文化氛围。诗中“小童抱琴随白鹤”描绘了与自然和谐共存的画面,体现出人与自然的密切关系。邻翁“看竹借篮舆”,则反映了人与人之间的和谐互动。
诗的后半部分,提到“门前秋叶从风扫”,“屋后春田带雨锄”,描绘了四季的更替和农作的劳作,体现了生活的真实与自然的规律。这些意象不仅展现了农村的宁静与美好,也让人感受到时间的流逝与生命的轮回。最后一句“自笑天涯倦游客,十年未有一廛居”感慨了诗人长年漂泊的无奈与对安定生活的向往,流露出一种淡淡的忧伤与哲思。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放光山下结茅庐:在放光山下搭建茅草房,暗示隐居生活的选择。
- 光照山人夜读书:山中人夜晚在微光下读书,表现出读书的宁静与专注。
- 童子抱琴随白鹤:小孩抱琴随白鹤,传达出清静与自然的和谐。
- 邻翁看竹借篮舆:邻居老翁借竹子出行,体现人与人之间的简单友好。
- 门前秋叶从风扫:秋天的叶子随风飘散,象征时间的流逝与生命的无常。
- 屋后春田带雨锄:春天的田地在雨中耕作,表现出对生命的热爱与希望。
- 自笑天涯倦游客:自嘲游历的疲惫,表达对归属的渴望。
- 十年未有一廛居:十年间没有一个安稳的居所,流露出无奈与惆怅。
修辞手法:
- 比喻:用山、茅庐、白鹤等自然元素比喻隐士生活的自由与闲适。
- 拟人:秋叶“从风扫”,赋予自然景物以生命,增强诗的生动感。
- 对仗:如“春田带雨锄,秋叶从风扫”,形成了整齐的律动感,增强了诗的韵律美。
主题思想:
整首诗表达了对隐居生活的向往与对人生漂泊的感慨,体现了诗人对自然、生活的热爱,同时也流露出对归属感的渴望,反映了人们在纷乱世俗中寻求心灵宁静的愿望。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光:象征智慧与启迪,暗示着读书的明亮与前途的希望。
- 茅庐:象征简单、朴素的生活方式,体现了诗人对物质追求的放弃。
- 白鹤:象征高洁与自由,代表诗人理想中的隐逸生活。
- 秋叶:象征生命的无常与时间的流逝。
- 春田:象征希望与生机,展现出大自然的美好。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人所写的山名是什么?
- A. 放光山
- B. 归隐山
- C. 明月山
-
诗中提到的“童子”是做什么的?
- A. 看竹子
- B. 抱琴
- C. 锄地
-
诗人自嘲为何?
- A. 无家可归
- B. 生活贫困
- C. 读书无成
答案:
- A
- B
- A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王维的《终南山》
- 李白的《夜泊牛渚怀古》
诗词对比:
- 《终南山》(王维):同样表达隐居与自然的和谐,但更加侧重于山水的壮丽与内心的宁静。
- 《夜泊牛渚怀古》(李白):虽同有对归属感的思考,但更多表现出对历史的感慨与对人生的哲理思考。
参考资料:
- 《元代诗歌选》
- 《中国古代诗词鉴赏》
- 《诗经与唐诗的比较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