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秋次韵答太虚》

时间: 2025-01-01 14:20:12

江湖漂泊久,发白不知年。

世远人何在?

天空月自圆。

山河清有影,草木净无烟。

谁恤苍生苦?

移忧到酒边。

意思解释

中秋次韵答太虚

原文展示

江湖漂泊久,发白不知年。
世远人何在?天空月自圆。
山河清有影,草木净无烟。
谁恤苍生苦?移忧到酒边。

白话文翻译

在江湖上漂泊已久,头发渐白却不知过了多少年。
世间的人都远在何处?唯有天空中的月亮依然圆满。
山河清晰映影,草木宁静没有烟雾。
谁来关心苍生的苦难?只能把忧愁转移到酒边。

注释

  • 漂泊:流浪、漂流,指在外游荡。
  • 发白:头发变白,常用来形容年纪渐长。
  • 世远:表示世间的人远离自己。
  • 月自圆:指月亮在中秋时分圆满,表达思念的情感。
  • 山河清有影:山河的景象清晰可见,像有影子一样。
  • 草木净无烟:草木清新,没有烟雾的污染。
  • 苍生:指普通百姓,代表人民的苦难。
  • 移忧到酒边:将忧愁转移到酒中,借酒消愁。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王冕(1287年-1359年),字仲明,号洮溪,元代著名诗人、画家。王冕一生经历了元代的变迁,他的诗歌多表现个人的孤独、漂泊和对社会的关怀,风格清新自然,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

创作背景

这首诗作于中秋佳节,诗人借助月圆之际,抒发自己在外漂泊的孤独与对故人的思念,同时也反映了对社会的忧虑。中秋节是团圆的节日,诗人却感到人远在天涯,情感深沉。

诗歌鉴赏

《中秋次韵答太虚》是一首抒发个人情感与社会关怀的诗作。开篇“江湖漂泊久,发白不知年”,通过对自身漂泊生涯的叙述,展示了诗人对岁月流逝的感慨,表达了他对人生无常的思考。接下来的“世远人何在?天空月自圆”,则通过对比表现了诗人内心的孤独与渴望,尽管月亮依旧圆满,但人们却似乎无处可寻,形成了强烈的对比。

“山河清有影,草木净无烟”描绘了一个宁静清新的自然环境,但这种宁静却与诗人的内心苦闷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最后一句“谁恤苍生苦?移忧到酒边”更是直接表达了对社会的关怀与无奈,尽管有美好的自然景象,但在社会的现实中,苍生的苦难无人问津,最终只能借酒浇愁。

整首诗在情感上层层递进,既有个人的孤独感,也有对社会的深切关注,表现了诗人对人生的思考与对他人命运的关怀,具有深刻的社会意义和人文关怀。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江湖漂泊久,发白不知年:描述了自己在外漂泊的时光,头发变白却无法记清年岁,突显了漂泊的漫长与无奈。
  2. 世远人何在?天空月自圆:抒发思念之情,虽然月亮依旧圆满,但人却远在何方,感受到孤独。
  3. 山河清有影,草木净无烟:描写眼前的自然景色清晰宁静,反衬内心的忧虑与孤独。
  4. 谁恤苍生苦?移忧到酒边:表达对社会的关心与无奈,最终选择借酒消愁,体现了一种无奈的自我解脱。

修辞手法

  • 对比:诗中自然景色的清新与内心的孤独形成鲜明对比。
  • 拟人:月亮被赋予了情感,成为思念与孤独的象征。
  • 暗喻:用“酒”作为逃避现实与忧愁的象征,表现了诗人的无奈。

主题思想

整首诗通过个人的漂泊与对社会的关怀,表达了孤独与思念的复杂情感。借助中秋的圆月,诗人不仅反映了个人的心境,也引发了对社会现实的思考,展现了深厚的人文关怀。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江湖:象征漂泊与无定的生活。
  • 月亮:象征思念与团圆。
  • 山河:象征自然的宁静与美好。
  • :象征逃避与消愁的手段。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王冕的《中秋次韵答太虚》主要表达了什么情感? A. 爱情
    B. 乡愁与孤独
    C. 对自然的赞美
    答案:B

  2. 诗中“月自圆”象征了什么? A. 圆满与团聚
    B. 孤独与思念
    C. 时间的流逝
    答案:A

  3. “谁恤苍生苦”这一句表达了诗人的什么情感? A. 对社会的关心与无奈
    B. 对个人命运的抱怨
    C. 对自然的感慨
    答案:A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静夜思》李白
  • 《月夜忆舍弟》杜甫
  • 《水调歌头》苏轼

诗词对比

  • 王冕《中秋次韵答太虚》苏轼《水调歌头》:两者都以月亮为意象,表达思念之情,但王冕更多地表现了漂泊与孤独,而苏轼则关注团圆与人生哲理。

参考资料

  • 《元代诗人王冕研究》
  • 《中国古典诗词鉴赏》
  • 《王冕诗词全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