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母爱》

时间: 2025-01-01 15:58:26

慈母爱,爱幼雏,赵家光义为皇储。

龙行虎步状日异,狗趋鹰附势日殊。

膝下岂无六尺孤,阿昭阿美非呱呱。

夜闼鬼静灯模糊,大雪漏下四鼓余。

百官不执董狐笔,孤儿寡嫂夫何呼?

於乎,床前戳地银柱斧,祸在韩王金柜书。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慈母爱
作者:杨维桢 〔元代〕

慈母爱,爱幼雏,赵家光义为皇储。
龙行虎步状日异,狗趋鹰附势日殊。
膝下岂无六尺孤,阿昭阿美非呱呱。
夜闼鬼静灯模糊,大雪漏下四鼓余。
百官不执董狐笔,孤儿寡嫂夫何呼?
於乎,床前戳地银柱斧,祸在韩王金柜书。

白话文翻译

慈母的爱,犹如对幼鸟的呵护,赵家的光明正义将来会成为皇储。
龙行虎步的气势与日俱异,狗随鹰附的势力也日渐不同。
膝下怎会没有六尺孤儿,阿昭和阿美并非呱呱待哺的幼儿。
夜深人静,鬼魅安然,灯光朦胧,大雪滴漏,时已过四更。
百官不再执笔于董狐之笔,孤儿寡嫂又能向谁呼喊?
唉,床前戳地的银柱斧,祸根在于韩王金柜之书。

注释

  • 慈母爱:慈爱的母亲对孩子的深厚情感。
  • 赵家光义:指赵家门第出众,能够继承皇位的义举。
  • 龙行虎步:形容人的气势或威武;龙、虎分别象征不同的权威。
  • 六尺孤:指身高六尺的孤儿,象征失去父母的孤儿。
  • 阿昭阿美:指两个小孩的名字,强调他们并非受保护的幼儿。
  • 董狐笔:古代著名的正直之笔,象征忠诚与正义。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杨维桢(1280年-1350年),元代诗人,尤以其诗歌见长,擅长咏物抒情,风格清新,常以自然景物寄托情感。

创作背景
《慈母爱》创作于元代,社会动荡,家庭破裂,亲情尤显珍贵。诗中通过对母爱的颂扬,反映出对家庭和社会现状的深刻思考。

诗歌鉴赏

《慈母爱》通过对母爱的深情描绘,展现出一种浓厚的亲情与责任感。诗开头即以“慈母爱”引入,立刻将读者的情感引向温暖一面。接着通过“赵家光义为皇储”一语,体现了国家与家庭的联系。诗中的对仗与排比手法,不仅增强了诗的音韵美,也使得情感层次更加丰富。

整首诗在描绘母爱时,不仅停留在表面的温情,更多的是在探讨权力、孤独与责任。尤其是“百官不执董狐笔,孤儿寡嫂夫何呼?”一联,表达了对当时社会政治状况的无奈与悲哀。母爱在此不仅是温暖的象征,更是对未来的希望与期待。

杨维桢通过细腻的笔触,将母爱与社会责任结合在一起,展现出对家庭的思考以及对失去的惋惜。这种深层的情感传递,使得《慈母爱》在众多古诗词中熠熠生辉,令人感慨不已。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慈母爱,爱幼雏:直接点明主题,强调母爱的无私与深厚。
  2. 赵家光义为皇储:表明国家与家庭的关系,暗含对未来的寄托与希望。
  3. 龙行虎步状日异:描写气势的变化,象征着权力的博弈。
  4. 狗趋鹰附势日殊:比喻那些趋附权贵的人,揭示人性中的趋炎附势。
  5. 膝下岂无六尺孤:反问,强调失去亲人的孤独感。
  6. 阿昭阿美非呱呱:承接上句,指出阿昭和阿美已长大,不再需要过度的呵护。
  7. 夜闼鬼静灯模糊:描写夜晚的静谧,营造出一种孤独的氛围。
  8. 大雪漏下四鼓余:时间的流逝,象征着冷清的环境。
  9. 百官不执董狐笔:揭示权力的腐化,表明忠诚与正义的缺失。
  10. 孤儿寡嫂夫何呼:强调社会中弱势群体的无助。
  11. 於乎,床前戳地银柱斧:感叹之声,暗示家庭的破裂。
  12. 祸在韩王金柜书:揭示隐患的根源,在历史与权力中。

修辞手法

  • 比喻:如将母爱比作对幼雏的呵护,形象而生动。
  • 对仗:整首诗使用了大量对仗工整的句子,增强了诗的音乐感。
  • 反问:通过反问句式深化悲怆感。

主题思想
整首诗歌通过对母爱的描写,探讨家庭与社会之间的关系,反映出在权力斗争中,温情与责任的缺失,以及对未来的期望与惋惜。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慈母:象征无私的爱与温暖。
  • 幼雏:代表无辜与纯真,寄托对未来的希望。
  • 龙虎:象征权力与威严,隐喻社会的复杂与斗争。
  • 孤儿:体现社会中的弱势群体,暗示孤独与无助。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慈母爱”指的是什么? a) 对孩子的爱
    b) 对朋友的爱
    c) 对祖国的爱

  2. “膝下岂无六尺孤”中“六尺孤”指的是什么? a) 孩子
    b) 孤儿
    c) 兄弟

  3. 诗中提到的“董狐笔”象征什么? a) 财富
    b) 忠诚与正义
    c) 权力

答案

  1. a) 对孩子的爱
  2. b) 孤儿
  3. b) 忠诚与正义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杜甫的《月夜忆舍弟》
  • 冯唐的《红楼梦·桃花扇底风》

诗词对比: 可以与李白的《静夜思》进行对比,李白通过乡愁表达思乡之情,而杨维桢则通过母爱传达对家庭的思考与责任感,展示出不同的情感基调与意蕴。

参考资料

  • 《元代诗歌选集》
  • 《古典诗词鉴赏指南》
  • 《杨维桢研究》

这些资料可为深入理解《慈母爱》及其背景提供更多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