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皇恩》

时间: 2025-01-06 13:04:02

算富贵康宁,于公独厚。

天公着意君知否。

古今盛事,百岁在堂寿母。

斑衣鹤发、真稀有。

三载河阳,种花插柳。

惯父老歌谣拍手。

名香朝野,公旦云仍无负。

剑光连紫气、横牛斗。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感皇恩
作者: 李孝光 〔元代〕

算富贵康宁,于公独厚。
天公着意君知否。
古今盛事,百岁在堂寿母。
斑衣鹤发真稀有。
三载河阳,种花插柳。
惯父老歌谣拍手。
名香朝野,公旦云仍无负。
剑光连紫气横牛斗。

白话文翻译:

这首诗表达了对富贵和安宁的珍惜,认为自己在上天的眷顾下得到了特别的恩惠。你知道上天是多么用心吗?无论古今,盛大的庆典都希望能在百岁寿母的陪伴下举行。穿着斑衣、满头白发的老人真的很稀罕。三年来在河阳种花插柳,父老乡亲们习惯了歌谣和拍手叫好。名声传遍朝野,公旦的赞美依然没有辜负我的期望。剑光闪烁,紫气东来,牛斗星横空而过,真是吉兆。

注释:

  • :认为、觉得。
  • 康宁:安康平宁。
  • 于公独厚:特别受到上天的恩惠。
  • 天公:指上天。
  • 古今盛事:古今的盛大事情。
  • 斑衣鹤发:形容老年人的外貌(斑白衣服,白发)。
  • 三载河阳:指在河阳地区生活的三年。
  • 拍手:表示赞美和欢呼。
  • 公旦:指的是古代的名士或贤人。
  • 剑光连紫气:象征着荣华富贵的到来。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李孝光,元代诗人,生活在一个动荡的历史时期,诗风主要受唐诗影响,以描写自然、抒发情感为主,作品多以清新优美著称。

创作背景:这首诗创作于一个社会安定、生活富裕的时期,诗人通过对自我境遇的感慨,表达对上天恩惠的感激之情,以及对长寿、和谐生活的追求。

诗歌鉴赏:

《感皇恩》是一首抒情的古诗,通过对生活富贵与安宁的感慨,传达出诗人对上天恩惠的感激之情。全诗以“算富贵康宁,于公独厚”开篇,直白而有力地表达了诗人自我感受的幸福与满足。接着,诗人提到“古今盛事,百岁在堂寿母”,不仅是对美好生活的追求,也是对亲情的珍视,体现了对家庭和长辈的尊敬。

在接下来的几句中,诗人描绘了河阳的自然美景和乡村的和谐气氛,展现了生活的美好与安宁。最后的两句“剑光连紫气横牛斗”,则通过天象的描写,传达了一种吉祥的氛围,象征着未来的希望与光明。

整首诗语言优美,情感真挚,传递了浓厚的人情味和对生活的热爱,反映了元代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对传统文化的传承。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算富贵康宁,于公独厚:诗人自认为自己在生活中得到了富贵与安宁,认为这是上天的特别恩惠。
  2. 天公着意君知否:询问上天是否知道自己能享有这样的福气。
  3. 古今盛事,百岁在堂寿母:无论古今,庆祝盛典都希望在百岁寿母的祝福下进行。
  4. 斑衣鹤发真稀有:白发苍苍、衣衫斑驳的老人是多么珍贵。
  5. 三载河阳,种花插柳:在河阳生活三年,种花插柳,象征着美好的生活状态。
  6. 惯父老歌谣拍手:乡亲们习惯了歌谣和欢呼,表现了生活的和谐美好。
  7. 名香朝野,公旦云仍无负:名声传遍朝野,而公旦的称赞也没有辜负。
  8. 剑光连紫气横牛斗:用剑光和紫气表示吉祥,暗指未来的美好前景。

修辞手法

  • 比喻:如“剑光连紫气”,以光辉象征荣华富贵。
  • 对仗:整首诗在结构上有一定的对称美,增强了韵律感。
  • 排比:通过列举生活的美好,增强了情感的表达。

主题思想:诗歌表达了对生活富贵、安宁的感激,对亲情、乡情的珍视,以及对未来美好生活的期待。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1. 富贵:象征着物质生活的富裕,体现了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2. 康宁:代表着身体健康与安宁,体现了对生活质量的追求。
  3. 斑衣鹤发:象征长寿与智慧,体现了对年长者的尊重。
  4. 剑光紫气:象征吉祥与荣华,预示着未来的美好。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提到的“天公”指的是?
    A. 一位皇帝
    B. 上天
    C. 一位神仙
    D. 诗人自己

  2. “斑衣鹤发真稀有”中的“鹤发”指的是什么?
    A. 头发稀少
    B. 白发
    C. 黑发
    D. 红发

  3. 诗中提到“种花插柳”主要表现了什么?
    A. 生活的艰辛
    B. 生活的美好与和谐
    C. 对自然的破坏
    D. 对财富的追求

答案

  1. B
  2. B
  3.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静夜思》李白
  • 《登高》王之涣

诗词对比

  • 李白的《静夜思》与《感皇恩》都表达了对生活的感悟,但前者更侧重于个人的孤独与思乡情,而后者则更强调对生活富贵的感激与庆祝。

参考资料:

  • 《元代诗人李孝光研究》
  • 《古诗词鉴赏宝典》
  • 《中国古代诗词选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