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入松 三月三西郊即事》

时间: 2025-01-08 02:30:44

啁喳娇燕语茅茨。

红暗海棠枝。

双丫小髻谁家女,踏青归、三月三时。

淡淡郁金衫子,盈盈玉药钗儿。

避人忙掩女仙祠。

背后见腰支。

金鞭过客争回首,拉山翁、怀古成诗。

当日*萝村里,误人曾有西施。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啁喳娇燕语茅茨。
红暗海棠枝。
双丫小髻谁家女,
踏青归三月三时。
淡淡郁金衫子,
盈盈玉药钗儿。
避人忙掩女仙祠。
背后见腰支。
金鞭过客争回首,
拉山翁怀古成诗。
当日萝村里,
误人曾有西施。

白话文翻译:

在茅草屋檐下,娇燕啁啾地鸣叫着。
红色的海棠花在阴影中显得暗淡。
那双丫髻的女孩是谁家的?
在三月三的时节,她踏青归来。
她穿着淡淡的郁金香衫,
头上插着盈盈的玉药钗。
她忙着躲避他人,掩住了女仙的祠堂。
从她的身后可以看到那纤细的腰肢。
过路的金鞭马车,纷纷回头观望,
拉着山翁吟怀古诗。
往昔在萝村,曾有误人之美的西施。

注释:

  • 啁喳:鸟鸣声,形容小鸟欢快的叫声。
  • 娇燕:可爱的小燕子。
  • 茅茨:茅草屋顶,指用茅草盖成的房屋。
  • 双丫小髻:指的是女孩的发髻,形状如双叉,常为年轻女子所扎。
  • 踏青:春天外出游玩的活动,通常在春暖花开时节进行。
  • 郁金:指一种黄色或金色的花,象征春天的明媚。
  • 玉药钗:一种装饰用的发钗,通常用玉制成,象征高贵。
  • 避人:指的是躲避他人,表示一种羞涩或隐私的状态。
  • 金鞭过客:形容乘坐马车的过路旅客。
  • 西施:春秋时期的美女,以美貌著称,常用来形容误人之美。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张可久,元代著名杂剧作家和诗人,擅长写作曲词,作品多描绘社会风貌和人情世态,情感细腻,语言生动。

创作背景:此诗写于三月初春,诗人在西郊踏青时所作,描绘了春天的景色以及春游的乐趣,反映了当时人们对春天的向往与欣赏。

诗歌鉴赏:

这首《风入松 三月三西郊即事》通过细腻的描绘呈现了春天的生机与美丽,充满了青春的气息。开篇以“啁喳娇燕语茅茨”引入,轻快的鸟鸣声让人感受到春天的活力。接着,诗人转向了踏青的女孩,她的形象不仅美丽动人,还带着一丝羞涩,体现了年轻女孩的纯真和活泼。

诗中用“淡淡郁金衫子,盈盈玉药钗儿”描写女孩的装束,色彩柔和,给人一种清新脱俗的感觉。同时,女孩在躲避他人目光的细节,展现了她的矜持和害羞,增加了诗的情感层次。接下来的“金鞭过客争回首”则引入了他人的目光,展现了社会对美的共鸣与欣赏。

最后两句“往昔在萝村,误人曾有西施”,则将诗的意境推向高潮,诗人以西施的典故暗示了美丽所带来的影响力和历史的厚重感。整首诗在描绘春天景象的同时,也流露出对美好事物的追忆与感慨,展现了张可久诗歌中常见的细腻和深刻,情感与自然的完美结合。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啁喳娇燕语茅茨:描绘春天鸟儿鸣叫的美好场景。
  2. 红暗海棠枝:暗示春花的美丽与凋零。
  3. 双丫小髻谁家女:引入人物,强调年轻女孩的形象。
  4. 踏青归三月三时:说明时间背景,春游的习俗。
  5. 淡淡郁金衫子:描写女孩的服饰,增添春意。
  6. 盈盈玉药钗儿:强调女孩的精致与美丽。
  7. 避人忙掩女仙祠:表现女孩的羞怯,隐秘感。
  8. 背后见腰支:描绘女孩的身姿,增添美感。
  9. 金鞭过客争回首:通过他人的目光反映出女孩的魅力。
  10. 拉山翁怀古成诗:引入历史的思考,增加文化深度。
  11. 当日萝村里,误人曾有西施:以西施作结,强调美的影响力。

修辞手法

  • 比喻:如“盈盈玉药钗儿”,形象生动。
  • 对仗:整首诗在结构上有严谨的对仗,增强诗歌的韵律感。
  • 拟人:鸟鸣等自然景象被赋予生命,增强画面感。

主题思想:整首诗表达了对春天的赞美与对美好青春的怀念,展现了人们对美的向往与欣赏,同时也反映了历史与文化的交融。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娇燕:象征春天的生机与活力。
  • 海棠:象征美丽与青春。
  • 郁金衫:象征清新与自然之美。
  • 西施:象征绝代佳人的美丽与悲剧。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提到的“踏青”指的是什么活动?

    • A) 冬季冰雪活动
    • B) 春天外出游玩
    • C) 夏季游泳
    • D) 秋天赏红叶
  2. “金鞭过客”指的是什么?

    • A) 赶马车的人
    • B) 过路的旅客
    • C) 燕子
    • D) 游人

答案

  1. B) 春天外出游玩
  2. B) 过路的旅客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杜甫《春望》
  • 李白《夜泊牛渚怀古》

诗词对比: 与李白的《夜泊牛渚怀古》相比,张可久的这首诗更侧重于描绘春日的生机与青春的美,而李白则是在表达对历史的思考与个人情感的交织。两者都展现了自然与人文的结合,但侧重点各有不同。

参考资料:

  • 《元代诗词选》
  • 《中国古代文学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