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瑞鹧鸪 劝道友》

时间: 2025-01-04 13:50:36

清虚虽好恋家缘。

著甚因由上得天。

顶戴恩山犹论道,身居苦海尚擎拳。

是非窟里功难就,名利丛中果怎圆。

若不回头寻出路,如何只恁做神仙。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瑞鹧鸪 劝道友
马钰 〔元代〕

清虚虽好恋家缘。
著甚因由上得天。
顶戴恩山犹论道,
身居苦海尚擎拳。
是非窟里功难就,
名利丛中果怎圆。
若不回头寻出路,
如何只恁做神仙。

白话文翻译:

虽然清静空虚的生活很好,但我对家庭的眷恋依然深厚。
究竟是什么原因才能使我登上天界呢?
即使头顶着恩山,仍然需要讨论修道的道理;
身处苦海之中,难道还要继续挥舞拳头吗?
在是非之地,功劳是难以获得的;
在名利的丛林里,果实又怎么能圆满呢?
如果不回头寻找出路,
又如何能做到真正的神仙呢?

注释:

  • 清虚:指一种超脱尘世的境界,清静而虚无。
  • 恋家缘:对家庭的感情和牵挂。
  • 顶戴恩山:指受到了尊重或恩惠的状态。
  • 身居苦海:身处于艰难困苦的环境中。
  • 擎拳:抬起拳头,象征着对抗或争斗。
  • 是非窟:是非之地,指纷争或争论的地方。
  • 名利丛:名与利交织的环境,象征复杂的人际关系。
  • 回头寻出路:意识到困境并寻找解决的办法。

典故解析:

此诗提到的“神仙”象征着超脱尘世、追求理想境界的修道者。元代时期,文人对道教文化有浓厚的兴趣,追求“清虚”的生活方式和精神境界,反映出当时社会对名利的反思和对内心平和的向往。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马钰是元代著名的道士和诗人,以其道教思想和诗词创作而闻名。他的作品常常体现出对自然、人生和道理的深刻思考。

创作背景:

《瑞鹧鸪 劝道友》创作于元代,正值社会动荡、名利纷争的时期。诗人以道教的观点劝诫朋友,提醒他们在追求名利的过程中要保持内心的清静,寻找真正的出路。

诗歌鉴赏:

《瑞鹧鸪 劝道友》是一首富有哲理的诗,诗人在这首诗中通过对生活的反思,表达了对名利的厌倦和对内心宁静的追求。诗的开头“清虚虽好恋家缘”,直接点出诗人内心的矛盾:虽然向往清静的生活,但家庭的牵挂让他难以完全放下。接着,诗人用“顶戴恩山犹论道”来描绘即使拥有高位和恩惠,依然需要探讨修道的真谛,显示出他对世俗名利的淡然。

接下来的几句,“身居苦海尚擎拳”,用生动的意象表达了人们在生活困境中斗争的无奈。诗人直言在是非之地难以成就,名利的争夺让人难以获得真正的圆满,揭示了追求功名的困境。

最后两句以反问的方式,指出了回头寻找出路的重要性,强调了内心的修行和自我反省,这也是诗的主题:真正的“神仙”并非遥不可及,而是通过内心的觉醒和清静的追求而得以实现。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清虚虽好恋家缘:虽然追求清静虚无的生活是好的,但对家的眷恋让我难以割舍。
  2. 著甚因由上得天:究竟什么样的原因才能让我实现超脱的理想?
  3. 顶戴恩山犹论道:即使我受到了尊敬和恩惠,仍需讨论修道的真理。
  4. 身居苦海尚擎拳:身陷苦难之中,难道还要继续与之对抗?
  5. 是非窟里功难就:在纷争的地方,成就是很难实现的。
  6. 名利丛中果怎圆:在名利的丛林中,真正的收获又如何能圆满?
  7. 若不回头寻出路:如果不反思自己,寻找出路,
  8. 如何只恁做神仙:又如何能真正成就内心的仙境?

修辞手法:

  • 对仗:如“清虚”和“恋家缘”,形成鲜明的对比。
  • 比喻:将生活比作“苦海”,形象地表达了生活的艰辛。
  • 反问:结尾的反问句增强了诗的哲理性和思考深度。

主题思想:

整首诗的主题是对名利的反思,提倡内心的宁静与自省,强调寻找内心的真实出路,真正的“神仙”并非外在的追求,而是一种心灵的境界。

意象分析:

  • 清虚:象征着理想的生活状态,内心的平和。
  • 苦海:象征生活中的困境与挑战。
  • 恩山:象征外在的荣华富贵与社会地位。
  • 神仙:象征理想的境界,是对内心归属的追求。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提到“清虚”,它的主要含义是什么? A. 追求财富
    B. 内心的宁静
    C. 对家庭的眷恋
    答案: B

  2. “身居苦海尚擎拳”这句诗中“苦海”指的是什么? A. 生活中的困境
    B. 自然环境
    C. 家庭生活
    答案: A

  3. 诗的最后两句强调了什么? A. 追求名利的重要性
    B. 内心的反省和寻找出路
    C. 对家庭的思念
    答案: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静夜思》 李白
  • 《早发白帝城》 李白

诗词对比:

  • 《静夜思》:表达了对家乡的思念,与马钰的《瑞鹧鸪》中的“恋家缘”相呼应,但李白更侧重于情感的直接表达。
  • 《早发白帝城》:同样描绘了人生的旅途与追求,与马钰的思考相似,但侧重于对自然景象的描写。

参考资料:

  • 《元代诗词选》
  • 《中国古典诗词鉴赏》
  • 《道教文化与文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