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寄洞庭王子正》

时间: 2025-01-04 09:43:56

洞庭山似簇,银阙翠芙蓉。

安得沧浪子,同寻缥缈峰。

鱼龙随水落,橘柚待霜浓。

未必桃源似,云帆蹑去踪。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寄洞庭王子正

洞庭山似簇,银阙翠芙蓉。 安得沧浪子,同寻缥缈峰。 鱼龙随水落,橘柚待霜浓。 未必桃源似,云帆蹑去踪。

白话文翻译

洞庭湖的山峦像一簇簇的群山,湖中的岛屿如同银色的宫殿和翠绿的芙蓉。 我多么希望能找到像沧浪子那样的人,一同去寻找那缥缈的山峰。 鱼龙随着水位的下降而显现,橘柚等待着霜降的浓厚。 这里未必像传说中的桃花源,但云帆已经跟随前人的踪迹而去。

注释

  • 洞庭山似簇:洞庭湖周围的山峦像一簇簇的群山。
  • 银阙翠芙蓉:比喻湖中的岛屿像银色的宫殿和翠绿的芙蓉。
  • 沧浪子:指古代传说中的隐士,这里泛指志同道合的隐士。
  • 缥缈峰:形容山峰高远而难以捉摸。
  • 鱼龙随水落:随着水位的下降,湖中的鱼龙等生物显现出来。
  • 橘柚待霜浓:橘子和柚子等待着霜降的浓厚,以增加其甜度。
  • 未必桃源似:这里未必像传说中的桃花源那样理想。
  • 云帆蹑去踪:云帆已经跟随前人的踪迹而去。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张雨(约1277-1348),字伯雨,号贞居子,元代著名诗人、道士。他的诗风清新脱俗,多写山水自然,表达了对隐逸生活的向往和对自然美的热爱。

创作背景

这首诗是张雨寄给洞庭湖畔的朋友子正的。诗中表达了对洞庭湖美景的赞美,以及对隐逸生活的向往。诗人希望能与志同道合的朋友一同探寻自然之美,体验隐逸之乐。

诗歌鉴赏

这首诗以洞庭湖为背景,通过生动的意象和优美的语言,描绘了湖光山色的壮丽景象。诗中“洞庭山似簇,银阙翠芙蓉”一句,用比喻手法将洞庭湖的山峦和岛屿描绘得如诗如画。后文通过对“沧浪子”和“缥缈峰”的向往,表达了诗人对隐逸生活的渴望。最后两句“未必桃源似,云帆蹑去踪”则暗示了诗人对现实的不满和对理想境界的追求。整首诗情感深沉,意境悠远,展现了诗人对自然和隐逸生活的热爱。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洞庭山似簇:用“簇”字形容山峦的密集,形象生动。
  2. 银阙翠芙蓉:用“银阙”和“翠芙蓉”比喻湖中的岛屿,色彩鲜明。
  3. 安得沧浪子:表达了对志同道合的朋友的渴望。
  4. 同寻缥缈峰:“缥缈峰”象征着理想中的隐逸之地。
  5. 鱼龙随水落:通过自然现象表达时间的流逝。
  6. 橘柚待霜浓:用自然现象比喻等待时机的成熟。
  7. 未必桃源似:暗示现实与理想的差距。
  8. 云帆蹑去踪:表达了对前人踪迹的追随。

修辞手法

  • 比喻:如“银阙翠芙蓉”将岛屿比喻为银色的宫殿和翠绿的芙蓉。
  • 象征:如“缥缈峰”象征着理想中的隐逸之地。
  • 对仗:如“洞庭山似簇,银阙翠芙蓉”中的对仗,增强了语言的韵律美。

主题思想

整首诗通过对洞庭湖美景的描绘,表达了诗人对自然和隐逸生活的热爱,以及对现实与理想差距的感慨。

意象分析

  • 洞庭山:象征着自然的壮丽和神秘。
  • 银阙翠芙蓉:象征着美丽和理想。
  • 沧浪子:象征着志同道合的朋友。
  • 缥缈峰:象征着理想中的隐逸之地。
  • 鱼龙随水落:象征着时间的流逝。
  • 橘柚待霜浓:象征着等待时机的成熟。
  • 云帆蹑去踪:象征着对前人踪迹的追随。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银阙翠芙蓉”比喻的是什么? A. 山峦 B. 岛屿 C. 宫殿 D. 花朵

  2. “沧浪子”在诗中指的是什么? A. 隐士 B. 渔夫 C. 诗人 D. 道士

  3. 诗中“缥缈峰”象征着什么? A. 现实 B. 理想 C. 自然 D. 历史

答案:1. B 2. A 3.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杜甫《登岳阳楼》:同样以洞庭湖为背景,表达了对自然美景的赞美和对时局的感慨。
  • 李白《望庐山瀑布》:以庐山瀑布为背景,表达了对自然美景的赞美和对自由生活的向往。

诗词对比

  • 张雨《寄洞庭王子正》与杜甫《登岳阳楼》:两者都以洞庭湖为背景,但张雨的诗更多表达了对隐逸生活的向往,而杜甫的诗则更多表达了对时局的感慨。

参考资料

  • 《全唐诗》
  • 《全宋诗》
  • 《中国古代文学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