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忽忽岁云暮,徒兴白首嗟。 山留待伴雪,春禁隔年花。 把卷因遮眼,分饧且胶牙。 自缘身懒惰,莫遣送穷车。
白话文翻译:
时光匆匆,岁月已晚,空自叹息白发增多。 山峦等待着雪的陪伴,春天却禁止了隔年的花朵绽放。 拿着书卷是为了遮挡视线,分享糖饧是为了粘住牙齿。 只因自己懒惰,不要让送穷的车子来。
注释:
- 忽忽:形容时间过得很快。
- 岁云暮:指年末,岁末。
- 白首嗟:叹息白发增多,指年老。
- 山留待伴雪:山峦等待着雪的陪伴。
- 春禁隔年花:春天禁止了隔年的花朵绽放,指花期已过。
- 把卷因遮眼:拿着书卷是为了遮挡视线,可能指作者因懒惰而不愿认真读书。
- 分饧且胶牙:分享糖饧是为了粘住牙齿,可能指作者因懒惰而不愿认真进食。
- 自缘身懒惰:只因自己懒惰。
- 莫遣送穷车:不要让送穷的车子来,指不要让贫穷降临。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张雨(约1277-1348),字伯雨,号贞居子,元代文学家、道士。他的诗风清新自然,多写山水田园之景,表达了对自然的热爱和对人生的感慨。
创作背景: 这首诗写于年末,表达了作者对时光流逝的感慨和对懒惰生活的自嘲。诗中通过对自然景物的描写,反映了作者内心的孤独和对生活的无奈。
诗歌鉴赏:
这首诗以岁末为背景,通过简洁的语言和生动的意象,表达了作者对时光流逝的感慨和对懒惰生活的自嘲。诗中“忽忽岁云暮”一句,直接点出了时间的匆匆,而“徒兴白首嗟”则进一步抒发了作者对年老的叹息。后两句通过对自然景物的描写,如“山留待伴雪”和“春禁隔年花”,巧妙地反映了作者内心的孤独和对生活的无奈。最后两句“自缘身懒惰,莫遣送穷车”,则以自嘲的方式,表达了作者对懒惰生活的无奈接受和对贫穷的担忧。整首诗情感真挚,语言简练,意象生动,是一首优秀的岁末感怀之作。
诗词解析:
- 忽忽岁云暮:这句直接点出了时间的匆匆,表达了作者对岁月流逝的感慨。
- 徒兴白首嗟:这句进一步抒发了作者对年老的叹息,表达了作者对时光流逝的无奈。
- 山留待伴雪:这句通过对自然景物的描写,反映了作者内心的孤独,表达了作者对自然的热爱。
- 春禁隔年花:这句通过对自然景物的描写,反映了作者对生活的无奈,表达了作者对时光流逝的感慨。
- 把卷因遮眼:这句以自嘲的方式,表达了作者对懒惰生活的无奈接受。
- 分饧且胶牙:这句以自嘲的方式,表达了作者对懒惰生活的无奈接受。
- 自缘身懒惰:这句直接点出了作者的懒惰,表达了作者对懒惰生活的无奈接受。
- 莫遣送穷车:这句表达了作者对贫穷的担忧,表达了作者对生活的无奈。
修辞手法:
- 比喻:如“山留待伴雪”中的“待伴雪”,比喻山峦等待着雪的陪伴。
- 拟人:如“春禁隔年花”中的“春禁”,拟人化春天,使其具有禁止的行为。
- 对仗:如“忽忽岁云暮,徒兴白首嗟”中的“忽忽”与“徒兴”,“岁云暮”与“白首嗟”,形成对仗。
主题思想:
这首诗的中心思想是对时光流逝的感慨和对懒惰生活的自嘲。通过对自然景物的描写,反映了作者内心的孤独和对生活的无奈。最后以自嘲的方式,表达了作者对懒惰生活的无奈接受和对贫穷的担忧。
意象分析:
- 忽忽岁云暮:时间匆匆的意象,表达了作者对岁月流逝的感慨。
- 白首嗟:年老的意象,表达了作者对年老的叹息。
- 山留待伴雪:自然景物的意象,表达了作者对自然的热爱。
- 春禁隔年花:自然景物的意象,表达了作者对生活的无奈。
- 把卷因遮眼:懒惰的意象,表达了作者对懒惰生活的无奈接受。
- 分饧且胶牙:懒惰的意象,表达了作者对懒惰生活的无奈接受。
- 自缘身懒惰:懒惰的意象,表达了作者对懒惰生活的无奈接受。
- 莫遣送穷车:贫穷的意象,表达了作者对贫穷的担忧。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忽忽岁云暮”一句表达了什么情感? A. 喜悦 B. 悲伤 C. 无奈 D. 愤怒
-
“山留待伴雪”中的“待伴雪”使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A. 比喻 B. 拟人 C. 对仗 D. 排比
-
“春禁隔年花”中的“春禁”使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A. 比喻 B. 拟人 C. 对仗 D. 排比
-
诗的最后一句“莫遣送穷车”表达了什么情感? A. 喜悦 B. 悲伤 C. 无奈 D. 担忧
答案:
- C. 无奈
- A. 比喻
- B. 拟人
- D. 担忧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王维的《山居秋暝》:同样以自然景物为背景,表达了作者对自然的热爱和对生活的感慨。
- 杜甫的《春望》:通过对自然景物的描写,表达了作者对时光流逝的感慨和对生活的无奈。
诗词对比:
- 张雨的《除夜》与王维的《山居秋暝》:两者都以自然景物为背景,但张雨的诗更多表达了作者对时光流逝的感慨和对懒惰生活的自嘲,而王维的诗则更多表达了作者对自然的热爱和对生活的感慨。
参考资料:
推荐书目:
- 《元诗选》:收录了张雨的诗作,可以更全面地了解张雨的诗风和创作背景。
- 《中国古代文学史》:可以了解元代文学的发展和特点,以及张雨在文学史上的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