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悼达兼善平章》
时间: 2025-01-07 22:56:39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悼达兼善平章
作者: 王冕
出师未捷身先死,忠义如公更不多。
岂直文章惊宇宙?尚余威武振山河。
中原正想刘安世,南海空思马伏波。
老我未能操史笔,怀思时复动哀歌。
白话文翻译:
这首诗表达了对达兼善平章的悼念。诗人感叹他出征未果便英年早逝,忠义之士如他实在难得。难道仅仅是他的文章能惊动宇宙吗?他尚且有着威武之气振动山河。如今中原大地,人人都在缅怀刘安世(刘备),而南海之畔,大家则在怀念马伏波(马援)。我年事已高,未能执笔书写他的事迹,心中的思念让我的哀歌时常浮现。
注释:
- 出师:出征、出战。
- 未捷:未胜利。
- 忠义:忠诚和正义。
- 文章惊宇宙:指他的文章才华惊人,有所成就。
- 威武:指气概、气势。
- 刘安世:刘备的别号,象征忠义之士。
- 马伏波:马援,东汉著名将领,象征勇武之士。
- 操史笔:指写历史、记载事迹。
- 怀思:怀念与思念。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王冕,元代著名诗人,字仲翔,号白石,生于1345年,卒于1395年。他以山水诗和咏怀诗闻名,风格清新自然,擅长表达个人情感和历史感慨。
创作背景:
《悼达兼善平章》是王冕对友人的悼念之作,反映了他对忠义之士的敬仰与追思,同时也表现了对历史变迁的感慨。王冕身处元代末年,社会动荡,战乱频繁,士人多感伤时事,诗中流露出对英雄的怀念和对时局的无奈。
诗歌鉴赏:
这首诗的主题在于悼念一位忠义之士,表达了对其英勇事迹的钦佩和对其早逝的惋惜。开头两句直接抒发了诗人对达兼善平章的感情,指出他虽然未能在战场上取得胜利,却展现出忠义的品质,这在历史上是极其罕见的。接下来的两句进一步强调了这位英雄的伟大:不仅是文学成就惊世骇俗,尚且有着振奋人心的威武气概。
诗中提及的刘安世和马伏波,代表了中国历史上两位颇具忠义和勇武的英雄。诗人通过这两位历史人物的生动描绘,来加深对达兼善平章的怀念,使这首诗具有历史的厚重感和情感的丰富性。最后两句则流露出诗人个人的惆怅和无奈,虽有心记录,但无力做到,令思念之情愈加深刻。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出师未捷身先死:指达兼善平章出征时未能取得胜利便已去世,表现出其英年早逝。
- 忠义如公更不多:强调忠义之士如他是非常稀少的。
- 岂直文章惊宇宙?:疑问句,表现出诗人对达的文学才华的惊叹。
- 尚余威武振山河:尽管未能成就伟业,但他的威武气概依然能够影响大地。
- 中原正想刘安世:中原之地的人们都在怀念刘备。
- 南海空思马伏波:南海的人们在思念马援,表明英雄的影响力。
- 老我未能操史笔:感叹自己年纪大了,无法执笔记录。
- 怀思时复动哀歌:时常让人感到悲伤,激起思念的哀歌。
修辞手法:
- 对仗:如“出师未捷”和“忠义如公”,对仗工整。
- 比喻:将忠义与文才并列,提升其历史地位。
- 排比:通过“中原正想”和“南海空思”形成排比,增强情感的表达。
主题思想:
整首诗表达了对忠义之士的敬仰与怀念,通过历史人物的对比,深化了对达兼善平章的追思,展示了士人对历史和英雄的思考,以及对个人无能为力的感慨。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忠义:象征着正直与勇敢。
- 威武:体现出英雄气概。
- 中原:象征着历史的中心地带。
- 南海:代表着海洋与远方。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这首诗的作者是谁? a) 李白
b) 王冕
c) 杜甫 -
诗中提到的“刘安世”指的是谁?
a) 刘备
b) 刘邦
c) 刘翔 -
诗人对达兼善平章的感情是?
a) 赞美和怀念
b) 嫉妒
c) 无所谓
答案:
- b) 王冕
- a) 刘备
- a) 赞美和怀念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赤壁赋》 - 苏轼
- 《登高》 - 杜甫
诗词对比:
- 王冕《悼达兼善平章》与杜甫《春望》:两首诗都表现了对历史与时局的感慨,王冕更多关注忠义之士的个体,而杜甫则更多描写国家的动荡与个人的无奈。
参考资料:
- 《元代诗人王冕研究》
- 《古典诗词鉴赏指南》
- 《中国文学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