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赠姜彦翁秀才》
时间: 2025-01-01 13:52:39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赠姜彦翁秀才
张雨 〔元代〕
科举恩沾乡贡榜,
学校例贡诸生员。
多岐取士从润色,
百骸受蠹争夤缘。
穷巷授徒缺养母,
普天为吏横索钱。
妙年立身在择术,
老生常谈无弃捐。
白话文翻译:
全诗翻译:
在科举的恩泽下,乡里的贡生频频得志,
学校中有许多学生都是因为这个名额。
选拔人才的方式多种多样,追求的是修饰与润色,
许多身体虚弱的人争相攀附权贵。
在贫穷的小巷中教书,缺乏母亲的支持,
在天下,官吏们横行霸道,四处索要钱财。
在美好年华中立身,要在技艺上有所选择,
老生们常常谈论,不愿轻易放弃。
注释:
字词注释:
- 恩沾:受到恩惠。
- 乡贡:指地方选拔的贡生,科举考试中的一种。
- 多岐:多种选择。
- 百骸:指身体,泛指人。
- 受蠹:受到蛀虫侵害,这里比喻受到损害。
- 夤缘:攀附、依附上层社会。
- 穷巷:贫穷的小巷。
- 缺养母:缺少母亲的抚养。
- 普天为吏:天下的官吏。
- 横索:强行索取。
典故解析:
- 科举:中国古代通过考试选拔官员的制度,是文人追求功名的重要途径。
- 乡贡:涉及地方选举的贡生,代表地区的优秀人才,直接与科举相关。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张雨是元代诗人,以其清新脱俗的风格和对社会现象的敏锐观察而著称。他的诗多关注社会和人生,表现出对当时科举制度的深刻反思。
创作背景:
此诗创作于元代,正值科举制度盛行之时,许多文人借此机会追求功名。诗中反映了作者对科举制度的批判和对社会不公的关注,表达了对教育和人生选择的思考。
诗歌鉴赏:
这首诗通过对科举制度的描绘,展现了当时社会的复杂性与矛盾。诗的开头提到“科举恩沾乡贡榜”,这不仅仅是对科举的赞美,更隐含着对乡里贡生的羡慕与期许。随着诗句的展开,张雨逐渐揭示了科举制度背后的阴暗面,诸如“百骸受蠹争夤缘”暗示了人在追逐名利时的无奈与苦涩。诗中“穷巷授徒缺养母”表达了对贫困教育环境的深切同情,而“普天为吏横索钱”更是对官吏贪婪行为的控诉。
在最后两句,作者强调了年轻人要在此时立身,选择合适的道路,但又不禁流露出对老生们普遍态度的无奈与无力感。这种复杂的情感通过简练的语言传达出来,使得整首诗在批判中又带有深思,反映了作者对社会的关切以及对自我奋斗的渴望。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科举恩沾乡贡榜:强调科举对乡里贡生的影响。
- 学校例贡诸生员:说明学校中有许多受益于此的学生。
- 多岐取士从润色:选拔人才的方式各异,追求表面的修饰。
- 百骸受蠹争夤缘:身体受损,争相依附权贵,表现出社会的竞争激烈。
- 穷巷授徒缺养母:描述在贫穷环境中教书的艰辛。
- 普天为吏横索钱:控诉官吏贪婪行为。
- 妙年立身在择术:年轻人应在此时选择适合自己的道路。
- 老生常谈无弃捐:老生们常谈,却没有真正的行动。
修辞手法:
- 对比:诗中对科举的憧憬与现实的批判形成鲜明对比。
- 隐喻:如“百骸受蠹”暗示社会的腐败与无奈。
- 排比:多重描述如“穷巷授徒”“普天为吏”,增强语势。
主题思想:
整首诗反映了对科举制度的深刻思考,批判了其中的弊端与不公,同时传达出对教育、个人奋斗的渴望与思考,展现了社会与个人之间的复杂关系。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科举:象征着知识与功名,反映出社会对人才的渴求。
- 乡贡:代表地方的荣耀与期待。
- 穷巷:象征贫困与教育的困境。
- 官吏:象征权力与贪婪。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提到的“乡贡”指的是什么?
- A. 乡里的贡生
- B. 乡里的官吏
- C. 乡里的士兵
- 诗中“百骸受蠹”意指什么?
- A. 人体受损
- B. 社会腐败
- C. 贫穷无助
答案:
- A
-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登科后》 - 杜甫
- 《示儿》 - 陆游
诗词对比:
- 《登科后》:表现了科举成功后的喜悦与反思,和《赠姜彦翁秀才》中的批判形成对比。
- 《示儿》:陆游表达了对后代的希望与期盼,与张雨对教育的深思相呼应。
参考资料:
- 《元代诗人研究》
- 《中国古代文学史》
- 《科举制度与社会变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