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湖春日壮游即事 其十七》

时间: 2025-01-06 15:27:56

娇民技艺也天生,斗巧搜奇事事能。

稚子土宜偏剧戏,浪儿黄累十三层。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娇民技艺也天生,斗巧搜奇事事能。稚子土宜偏剧戏,浪儿黄累十三层。

白话文翻译:

这首诗描绘了在春日的西湖上,工匠们天生的技艺,争相展示出各种巧妙和奇特的技艺。小孩们在泥土上演出特别的剧目,而浪儿则像是叠加的黄土,形成了层层叠叠的十三层。

注释:

  • 娇民:指技艺娴熟的工匠或民众,形容他们的技艺如同天生。
  • 斗巧:比拼巧妙的技艺。
  • 搜奇:搜寻奇特的事物或技艺。
  • 稚子:指年幼的孩子。
  • 偏剧戏:特指地方戏曲或民间戏剧。
  • 浪儿:指水波或浪花。
  • 黄累:形容黄土的堆积,暗示着层层叠叠。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马臻,元代诗人,生平不详,但以其独特的诗风和对自然景色的细腻描写而著称。他的诗作多描绘江南水乡的美丽风光,表现出对生活的热爱和对自然的深刻感悟。

创作背景:

该诗创作于元代,正值南宋文化的延续和发展时期。西湖作为历史文化名胜,吸引了无数文人墨客,在这里,春日的美景与人们的欢声笑语交织在一起,形成了一幅动人的画面。

诗歌鉴赏:

《西湖春日壮游即事 其十七》是一首生动描绘春日西湖景象的诗作。诗中通过“娇民技艺也天生”的开头,不仅突出了地方民众的智慧与天赋,也展现了人们在春日游玩时那种生机勃勃的氛围。接着,诗人提到“小孩们偏剧戏”,让人感受到童趣和生活的乐趣,似乎在诉说着春天的无限可能与希望。最后一句“浪儿黄累十三层”,则用生动的意象将自然环境与人们的活动结合在一起,形成了层次分明的画面,宛如一幅春日的画卷。

整首诗通过简洁的语言,生动的意象,表现了人们在春日游玩的欢愉,展现了西湖的自然之美以及人们对生活的热爱,具有强烈的生活气息和艺术魅力。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娇民技艺也天生:指那些民间手艺人,他们的技艺仿佛是天生的,展现出一种天然的聪明才智。
  • 斗巧搜奇事事能:形容这些人争相展示自己的巧妙技艺,探索各种奇特的事物,表现出一种积极向上的精神。
  • 稚子土宜偏剧戏:小孩们在泥土上进行戏剧表演,突显出童趣和地方戏剧的生动。
  • 浪儿黄累十三层:描绘了西湖的波浪如同叠加的黄土,生动形象,暗示着自然的层次感与复杂性。

修辞手法:

  • 比喻:将民众的技艺比作天生,强调其自然而然的优秀。
  • 对仗:前后句结构对称,增强了诗歌的韵律感。
  • 意象:通过“稚子”“浪儿”等意象,展现了生活的多样性和春日的生机。

主题思想:

诗歌的中心思想是通过描绘春日的西湖,表达了对自然美的赞美和人生乐趣的追求,展现出一种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娇民:象征着民间的智慧与创造力。
  • 稚子:代表着纯真和童趣。
  • 浪儿:象征着自然的变化与生命的流动。
  • 黄累:体现了自然的积累与层次感。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提到的“娇民”指的是: A. 天生的艺术家
    B. 技艺娴熟的工匠
    C. 年幼的孩子
    D. 自然的景象

  2. “稚子土宜偏剧戏”中“稚子”意指: A. 老人
    B. 年幼的孩子
    C. 学者
    D. 魂灵

  3. 诗中“浪儿黄累”描绘了什么? A. 水波的层叠
    B. 河流的急促
    C. 山的高低
    D. 风的呼啸

答案

  1. B
  2. B
  3. A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陆游《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同样描绘自然景象与人们生活的诗作。
  • 杜甫《春望》:描写春天的诗作,表现出诗人对生活的感怀。

诗词对比:

  • 比较马臻的《西湖春日壮游即事 其十七》和李白的《庐山谣》,前者侧重于春日的欢愉与民俗,后者则是对自然的哲理思考。
  • 两者都展现了江南的自然美,但情感基调和表现手法各有不同。

参考资料:

  • 《中国古代诗词选》
  • 《元代诗人研究》
  • 《马臻生平与作品》
  • 《江南水乡诗歌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