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廿三日观迎祀纛仪仗后宴集黄信卿启芳亭》
时间: 2025-01-14 00:46:25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都护楼头阵势连,
依稀犹似出师年。
旌旗昼闪三城地,
景物情看九月天。
萸菊香浮凭槛外,
雁鸿声断把杯前。
启芳亭畔重回首,
片片飞花落舞筵。
白话文翻译:
在都护楼的高处,阵势连绵不绝,
仿佛又看见昔日出征的场景。
旌旗在阳光下闪耀,覆盖了三座城市,
眼前的景物令人感慨,就如九月的天色。
槛外飘来萸花和菊花的香气,
雁阵的鸣声在酒杯前戛然而止。
在启芳亭边我再次回首,
一片片飞舞的花瓣落在了舞宴之上。
注释:
- 都护楼:指的是古代边防的指挥所,象征着军事和防御。
- 阵势:指军事阵容,这里形容气势恢宏的场面。
- 旌旗:军中的旗帜,象征着军队的威风和士气。
- 三城:可能指的是某个具体的城市或地区,具体背景需结合历史。
- 萸菊:萸花和菊花,常用作香料,代表着秋天的气息。
- 雁鸿:大雁,一种候鸟,代表秋天的到来。
- 启芳亭:亭子名,通常是游玩时休息的地方。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何进修,明代诗人,生平不详,作品多表现出对自然景物的细腻观察与情感表达,其诗风清新脱俗,善于运用象征和比喻。
创作背景:
此诗写于农历九月,正值重阳节前后,诗中描绘了在都护楼上观赏迎祀活动的场景,表现了对历史的回忆与对时节的感慨。
诗歌鉴赏:
这首诗通过描绘宏大的场面和细腻的感受,展现了诗人对历史和自然的深刻理解。开篇“都护楼头阵势连”,便引入了一个壮阔的场面,诗人似乎置身于历史的长河中,回忆起出征的场景,显示了他对过去的追忆和对历史的思考。接下来的句子“旌旗昼闪三城地”,通过生动的景象描绘,传达了一种壮丽的氛围,仿佛让读者感受到军队出征的气势。
而“景物情看九月天”则转向了自然的描绘,诗人将历史的回忆与自然的景色结合,反映出一种深邃的感悟。接下来的“萸菊香浮凭槛外”,将自然的细腻与香气融入诗中,令整个画面更加生动。最后两句,诗人回首在启芳亭畔,片片飞花落下,似乎在表达时间的流逝和人生的无常,花瓣的飘落象征着美好的瞬间即将消逝,但也带着一种淡淡的惆怅与美好。
整首诗以历史为背景,结合了自然的元素,展现了诗人深厚的文化底蕴和细腻的情感,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都护楼头阵势连:描绘都护楼上看到的连绵阵势,暗示历史的宏大。
- 依稀犹似出师年:与过去出征的情景相联系,表现对往昔的追忆。
- 旌旗昼闪三城地:军中的旌旗在阳光下闪耀,形成了一幅壮丽的画面。
- 景物情看九月天:转向自然,表现出九月的美丽与感慨。
- 萸菊香浮凭槛外:描绘自然的芳香,增添了情感的层次。
- 雁鸿声断把杯前:大雁的鸣叫打断了酒宴的欢愉,象征着季节的变迁。
- 启芳亭畔重回首:在亭子旁边回首,暗示对往事的思索。
- 片片飞花落舞筵:飞花落在舞宴上,象征着美好时光的流逝。
修辞手法:
- 比喻:将历史与自然相结合,形成对比。
- 拟人:使自然景物更具情感,增添诗意。
- 对仗:如“旌旗昼闪”与“景物情看”,增强了韵律感。
主题思想:
整首诗表达了对历史的追忆与对自然的感慨,结合了个人情感与时节变化,展现了诗人对生命无常的深刻理解和对美好瞬间的珍惜。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都护楼:象征着历史的厚重与军事的威严。
- 旌旗:代表着荣耀与士气。
- 萸菊:秋天的象征,表现出季节的变化。
- 飞花:寓意美好的瞬间和时间的流逝。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都护楼头阵势连”中“阵势”指的是什么?
- A. 风景
- B. 军事阵容
- C. 舞丛
-
诗中提到的“萸菊”代表什么季节?
- A. 春天
- B. 夏天
- C. 秋天
-
诗的主题思想是什么?
- A. 对历史的追忆与对自然的感慨
- B. 对战争的赞美
- C. 对爱情的思念
答案:
- B. 军事阵容
- C. 秋天
- A. 对历史的追忆与对自然的感慨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杜甫的《春望》
- 李白的《庐山谣》
诗词对比:
与李白的《庐山谣》相比,何进修的这首诗更多地融入了历史的思考,而李白则更侧重于个人情感与自然的结合。两者都展示了对自然的热爱,但在情感表达的深度和角度上存在差异。
参考资料:
- 《明代诗人研究》
- 《诗词鉴赏与解读》
- 《古代文学的意象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