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飞来寺》
时间: 2025-01-06 06:18:12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旅次维舟傍翠岑,穷幽策杖赋登临。
烟笼古木元关寂,风扫残红野径深。
客过柴扉云满袖,僧敲禅磬月归林。
洞门几许猿声咽,散入蒲团杂梵音。
白话文翻译:
在旅途中,我乘舟靠近青翠的山岑,手杖指引着我深入幽静的地方,赋诗登临。烟雾笼罩着古老的树木,显得格外寂静,微风吹拂,扫去野径上的残红花瓣。过路的客人推开柴扉,云雾满袖,寺中的僧人敲响禅磬,月光洒落在树林里。洞口传来几声猿鸣,渐渐散入蒲团上,夹杂着佛教的梵音。
注释:
字词注释:
- 旅次:旅途中停留。
- 维舟:指靠着船只。
- 翠岑:青翠的山峰。
- 穷幽:探索幽静之地。
- 策杖:手持杖。
- 禅磬:寺庙里敲打的钟声。
- 蒲团:佛教用的坐垫。
典故解析:
本诗没有特别的历史典故,但“禅磬”和“猿声”都是与宗教和自然景观相关的意象,表现了人与自然、人与宗教的和谐关系。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梁士楚,元代诗人,以山水田园诗著称。他的诗风格清新,常描写自然景色与人文情怀,富有哲理与情感的交融。
创作背景:
这首诗创作于诗人旅行过程中,表现了他对自然美景的感悟以及对幽静寺庙生活的向往。元代社会动荡,诗人在旅途中寻求心灵的宁静与寄托。
诗歌鉴赏:
《游飞来寺》是一首描绘自然与人文交融的山水诗,诗人在古木苍翠、烟雾缭绕的环境中,表达了他对自然的热爱与对僧侣生活的向往。整首诗通过细腻的描写,使读者感受到一种宁静的氛围。前两句中,诗人以“维舟”和“策杖”形象地表现出旅行者的身份,营造了踏入自然的情境。接下来的描写则是对景物的细致观察,烟笼古木的意象不仅传达出环境的幽静,也暗示了时间的流逝。随后,柴扉和僧人的出现,使得诗歌引入了人文气息,形成一种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存。最后,猿声与梵音的交融,更进一步强化了自然与宗教的结合,给人一种超脱世俗的感受。诗人在这幅自然与人文交织的画卷中,表达了对宁静生活的向往。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旅次维舟傍翠岑:旅途中,船靠近青翠的山岑,描绘出一种宁静的旅行环境。
- 穷幽策杖赋登临:深入幽静之地,以杖为支,赋诗登高,表现出对自然的热爱和对诗意的追求。
- 烟笼古木元关寂:烟雾笼罩着古老的树木,展现出一种静谧的氛围。
- 风扫残红野径深:微风吹过,扫去野外小径上残存的花瓣,传递着时间的流逝与自然的细腻。
- 客过柴扉云满袖:路过柴扉的客人,衣袖被云雾笼罩,表现出一种朦胧的境界。
- 僧敲禅磬月归林:僧人敲响禅磬,月光洒落,带来一种安静的宗教氛围。
- 洞门几许猿声咽:洞口传来的猿鸣,增添了自然的生动感。
- 散入蒲团杂梵音:猿声和梵音交织,营造出一种和谐的宗教氛围,反映了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
修辞手法:
- 比喻:将“云”比作衣袖,展现了环境的朦胧。
- 拟人:烟笼古木,赋予了自然以生命感。
- 对仗:如“客过柴扉,僧敲禅磬”,形成了和谐的音韵效果。
主题思想:
整首诗表达了诗人对自然美景的热爱、对宁静生活的向往,以及人与自然、宗教之间的和谐关系,体现了深刻的哲理与情感。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翠岑:象征自然的美。
- 古木:代表历史与宁静。
- 禅磬:象征宗教的宁静与清净。
- 猿声:自然的生动与灵动。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维舟”指的是什么? A. 乘船
B. 旅行
C. 留宿 -
“僧敲禅磬”表达了什么意境? A. 自然的喧嚣
B. 宗教的宁静
C. 旅行的疲惫 -
诗中提到的“蒲团”是什么? A. 一种动物
B. 佛教用的坐垫
C. 一种植物
答案:
- A
- B
-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王维《鹿柴》:同样描绘自然景色,表现宁静的心境。
- 李白《月下独酌》:表达对自然和孤独的思考。
诗词对比:
- 《游飞来寺》与《鹿柴》:两者都描绘了自然美,但《游飞来寺》更注重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而《鹿柴》则侧重于孤独与静谧。
参考资料:
- 《元代诗词选》
- 《古诗词鉴赏指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