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来不分明去不言,红椒花露湿妆痕。
巫娥已逐梦魂断,十二碧峰愁暮猿。
白话文翻译:
来时不清楚去时无言,红色椒花上的露水湿透了妆痕。
巫女已追逐梦境,魂魄却已断绝,十二座碧绿的山峰让人愁苦,黄昏时分的猿声声声哀怨。
注释:
- 来不分明:来时模糊不清。
- 去不言:离去时默不作声。
- 红椒花:红色的椒花,象征美丽和娇艳。
- 湿妆痕:指妆容因露水而变得模糊。
- 巫娥:传说中的巫女,常与梦境相关。
- 逐梦魂断:追逐梦境却失去了灵魂。
- 十二碧峰:指十二座青翠的山峰,象征着孤独和愁苦。
- 愁暮猿:黄昏时分,猿声悲哀,增添了忧伤的气氛。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张翥(生卒年不详),元代诗人,擅长咏物抒情,作品常表现出对自然的热爱与对人生的感慨。他的诗风清新脱俗,具有独特的艺术魅力。
创作背景:
《小游仙词》系列诗作反映了诗人对梦境与现实的思考,及对人生无常的感慨。在元代这个动荡的时期,诗人借助自然景物表达内心的忧虑与思索。
诗歌鉴赏:
《小游仙词 其三》是一首充满情感与哲思的诗。诗的开头以“来不分明去不言”引入,展示一种模糊的状态,仿佛在描绘离别时的无奈。接着“红椒花露湿妆痕”描绘了美丽却又脆弱的景象,花露如泪水般湿润了妆容,暗示了内心的愁苦和失落。巫娥的追梦,象征着人们对理想和美好的向往,但“梦魂断”却揭示了理想与现实的落差,令人感到无比惋惜。最后“十二碧峰愁暮猿”以山峰和猿声结束全诗,意象交错,营造出一种孤独和凄凉的氛围,仿佛在诉说着人生的无常与惆怅。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来不分明去不言:表明来去之间的模糊与沉默,体现了情感的复杂。
- 红椒花露湿妆痕:通过花和露的意象,展现了美丽与脆弱的结合。
- 巫娥已逐梦魂断:巫女追逐梦境,却失去了灵魂,暗示追梦的艰难与痛苦。
- 十二碧峰愁暮猿:山峰与猿声的结合,表达了孤独与抑郁的情感。
修辞手法:
- 比喻:如“红椒花露湿妆痕”,比喻美丽与脆弱。
- 拟人:如“愁暮猿”,赋予猿以情感,增强了诗的情感深度。
- 对仗:诗中用对仗的方式使得语言更加优美。
主题思想:
整首诗通过描绘自然景物,反映了诗人对人生的思考和情感的抒发,表达了对理想破灭与孤独的深切感受。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巫娥:象征追求理想与梦境的女性形象。
- 红椒花:象征美丽与短暂,充满生命的气息。
- 十二碧峰:象征孤独与高远,代表着诗人内心的忧伤。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来不分明去不言”表达了什么情感? A. 欢喜 B. 无奈 C. 愤怒
-
“红椒花露湿妆痕”中的“露”指什么? A. 露水 B. 眼泪 C. 花香
-
“巫娥已逐梦魂断”中的“逐梦”代表了什么? A. 追求理想 B. 追赶风景 C. 追逐财富
答案:
- B
- A
- A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李白的《夜泊牛津》:同样表达对人生与理想的思考。
- 杜甫的《月夜忆舍弟》:描绘孤独与思乡情。
诗词对比:
- 《小游仙词 其三》 vs. 《夜泊牛津》:两首诗都反映了诗人对人生的感慨,但前者更侧重于孤独与无奈,后者则更注重于对美景的赞美与思考。
参考资料:
- 《元代诗人研究》:探讨元代诗人的生平与创作。
- 《中国古诗词鉴赏》:提供古诗词的分析与解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