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毗陵行》
时间: 2025-01-04 06:38:43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毗陵行》
作者:杨维桢 〔元代〕
孟冬四将发勾吴,弯弓誓落双髡颅。
智谋无过史万叶,嫖姚无加李金吾。
前茅已作破竹刃,三覆乃里含沙狙。
常山长蛇一断尾,即墨怒牯齐奔甫。
玉蕊孤军呼庚癸,皂鸦万甲迷模糊。
江南长技江北无,蒲牢一吼千鲸呼。
赤杠卓入铁瓮户,铁翅横截丹阳湖。
捣虚之策不出此,赤手可缚生于菟。
当时上将陷江都,至今莫赎千金躯。
后来飞将慎勿疏,襄王城头啼白乌。
如何临期易将犯兵忌,何必不读孙吴书。
乌乎!临期易将犯兵忌,何必不读孙吴书。
白话文翻译:
在孟冬的四将军出征勾吴时,弯弓立誓击落敌人的首领。
智谋高超的没有超过史万叶,嫖姚的策略也不及李金吾。
前锋如同破竹之刃,三次袭击内里如同含沙的狙击。
常山的长蛇一旦断尾,即墨的怒牛也齐齐奔走。
孤军作战的玉蕊在呼唤庚癸,皂鸦的万甲迷失了方向。
江南的长技在江北无用,蒲牢一声吼叫千鲸响应。
赤杠直插铁瓮之户,铁翅横截丹阳湖。
捣虚的策略没有其他,这赤手可缚生于菟。
当时的上将陷入江都,至今无法用千金赎回。
后来飞将要谨慎,不可疏忽,襄王城头白乌啼叫。
如何在临期时轻易犯兵忌,何必要不读孙吴的书。
哎!临期时轻易犯兵忌,何必要不读孙吴的书。
注释:
- 孟冬:农历十月,冬季开始。
- 四将:指四位将领。
- 勾吴:指吴国,历史上的一个国家。
- 髡颅:指剃发的敌人。
- 智谋无过:智慧与谋略无人能及。
- 嫖姚、李金吾:指历史上著名的将领。
- 常山:指长蛇,常山赵子龙的典故。
- 赤杠、铁翅:暗指武器和战术。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杨维桢(1296-1370),元代诗人,字子才,号白云山人,浙江人。以诗才闻名,擅长描写战争和政治,作品多具史诗气质。
创作背景:此诗创作于元代,正值元朝末年,国家动荡不安,诗人通过描写战争场面和将领的智谋,表达对国家命运的关切和对历史的反思。
诗歌鉴赏:
《毗陵行》作为一首战争题材的古诗,展现了作者对历史人物和战争策略的深刻理解。诗中以生动的意象和鲜明的比喻描绘了战争的残酷和将领的英勇。在描绘的过程中,杨维桢并不仅仅停留在表面的战争场景,而是通过对历史事件和人物的引用,反映出他对历史教训的深思。例如,诗中提到的“临期易将犯兵忌,何必不读孙吴书”,不仅是对历史的警示,也表达了对战略的重要性的强调。整首诗的情感基调悲壮而又深刻,展现了作者对国家未来的忧虑和对历史教训的尊重。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孟冬四将发勾吴:揭开了战争的序幕,说明时节和出征的将领。
- 弯弓誓落双髡颅:将士们立誓要击败敌人,展现出决心与勇气。
- 智谋无过史万叶:赞美史万叶的智慧与策略是无与伦比的。
- 嫖姚无加李金吾:嫖姚的才华不及李金吾,强调李金吾的军事才能。
- 前茅已作破竹刃:形容前锋的势头如同破竹般势不可挡。
- 三覆乃里含沙狙:暗示战术的隐蔽与攻击的精准。
- 常山长蛇一断尾:比喻战斗中的破绽与失误。
- 即墨怒牯齐奔甫:即墨的怒牛奔走,形象地反映出混乱的战局。
修辞手法:全诗中运用了比喻、对仗、夸张等修辞手法,增强了诗的表现力和气势。例如“赤手可缚生于菟”通过夸张的手法表现了战斗的勇猛与决绝。
主题思想:整首诗以战争为背景,表现出对历史教训的深刻反思,强调战略智慧的重要性,警示后人应当吸取教训,保持警惕。
意象分析:
- 四将:象征着勇敢和战斗精神。
- 双髡颅:敌人的象征,表现出敌人的残酷。
- 破竹刃:形象地表现出战斗的猛烈。
- 常山长蛇:象征着历史上著名的将领,寓意着智慧与勇气的结合。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提到的“勾吴”是指哪个国家?
A. 魏国
B. 吴国
C. 蜀国
D. 韩国 -
诗中哪个人物被赞誉为“智谋无过”的代表?
A. 李金吾
B. 史万叶
C. 嫖姚
D. 常山赵子龙 -
诗中提到的“赤杠卓入铁瓮户”主要表达了什么?
A. 战斗的残酷
B. 战术的精妙
C. 兵器的威力
D. 战争的混乱
答案:
- B
- B
-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出塞二首》(王昌龄)
- 《夜泊牛渚怀古》(李白)
诗词对比: 杨维桢的《毗陵行》与王昌龄的《出塞》都有强烈的战争主题,但前者更侧重于对历史的反思与策略的思考,而后者则更多地表现了边塞的壮美与英雄主义。两者在意象上各有千秋,展现出不同的历史视角和情感基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