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常引》

时间: 2024-09-19 20:53:02

人生弱丧自迷方。

来往恰如狂。

泥里弄泥团。

竟不识、神珠夜光。

几多风雨,几回磨灭,争肯暂恛惶。

何处是家乡。

便指与、疑心怎忘。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太常引
作者: 姬翼 〔元代〕

人生弱丧自迷方。
来往恰如狂。
泥里弄泥团。
竟不识神珠夜光。
几多风雨,几回磨灭,
争肯暂恛惶。
何处是家乡。
便指与疑心怎忘。

白话文翻译:

人生在世,常常因为弱小而迷失方向。
人与人之间的交往就像发疯一样。
在泥土中玩弄泥团,
竟然看不到那颗闪耀的神珠。
经历了多少风雨,遭遇了多少磨难,
又有谁愿意暂时放下那份惶恐不安呢?
哪里才是我的家乡呢?
就算指给你看,疑虑的心又如何能忘却呢?

注释:

字词注释:

  • 弱丧:指弱小失落,迷失在生活中。
  • 恰如狂:比喻人与人之间的交往如同疯狂一般。
  • 泥团:比喻生活中的琐事和烦恼。
  • 神珠夜光:比喻珍贵的理想或目标,夜光象征着希望。
  • 恛惶:暂时放下恐惧和不安。
  • 家乡:指心灵的归属地。

典故解析:

本诗没有直接引用历史典故,但通过“神珠夜光”等意象,可以引申出对理想与现实的思考。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姬翼,元代诗人,生平事迹较少为人所知,作品多反映个人对生活的感悟与哲理思考,风格多变,善于用简练的语言表达深邃的思想。

创作背景:

诗作产生于元代社会动荡的背景下,反映出诗人对人生迷惘与归属感的思考,表达了对理想与现实的挣扎与对家乡的思念。

诗歌鉴赏:

《太常引》是一首充满哲理与情感的词作,诗人通过对人生的深刻思考,展现了在生活的纷扰与迷茫中,人们对理想的追求与心灵归属的渴望。开头描绘了人生的弱小与迷失,揭示了人们在生活中面对的困惑与不安,接着用“泥里弄泥团”形象地比喻了人们在琐事中迷失自我,未能看到更高的理想。后半部分提到的“几多风雨,几回磨灭”,则深刻反映了生活的艰辛与挫折,表达了人在困境中难以放下心中惶恐的情感。最后的“何处是家乡”,不仅是对归属的追问,也是对内心深处疑虑的自我反思。整首词通过细腻的意象与深刻的情感,展现了诗人对人生的感悟,令人深思。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人生弱丧自迷方:人生在世,往往因为脆弱而迷失方向。
  2. 来往恰如狂:人与人之间的交往如同疯狂,失去理智。
  3. 泥里弄泥团:沉浸在琐事中,玩弄泥团,象征对生活的无奈。
  4. 竟不识神珠夜光:没有意识到理想与希望的存在。
  5. 几多风雨,几回磨灭:经历了多少艰难险阻,几度被打击。
  6. 争肯暂恛惶:谁愿意暂时放下内心的恐惧与不安。
  7. 何处是家乡:心灵的归属在哪里,迷失在外。
  8. 便指与疑心怎忘:即使指给你看,心中的疑虑又如何能忘却?

修辞手法:

  • 比喻:用“泥团”比喻生活的琐碎,用“神珠夜光”比喻理想与希望。
  • 对仗:诗句之间的对称结构增强了节奏感。
  • 反问:通过反问的方式加深了诗人内心的困惑与思考。

主题思想:

整首诗歌探讨了人生的迷茫、理想的追求及对家乡的思念,表达了在生活的重压下,个体对归属感与理想信念的渴求,体现出深刻的人生哲学。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象征生活中的琐事与烦恼。
  • 神珠:象征理想与希望的追求。
  • 家乡:象征心灵的归属与安全感。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来往恰如狂”意指: A. 人们的交往很理智
    B. 人们的交往如同疯狂
    C. 人们的交往很有序

  2. “泥里弄泥团”表达了什么? A. 对理想的追求
    B. 对琐事的沉迷
    C. 对人生的乐观

  3. 诗歌探讨的主要主题是: A. 爱情
    B. 迷茫与归属
    C. 战争

答案:

  1. B
  2. B
  3.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李白《将进酒》
  • 杜甫《登高》
  • 陶渊明《归园田居》

诗词对比:

与李白的《将进酒》相比,姬翼的《太常引》更为沉重与内省,李白则表现出豪放与纵情。在主题上,两者都涉及对生活的思考,但表达方式和情感基调截然不同。

参考资料:

  • 《元代诗词选》
  • 《中国古代诗词鉴赏》
  • 《诗词与人生哲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