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调】蟾宫曲_博山铜细袅》
时间: 2025-01-01 16:12:30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博山铜细袅香风,两行纱笼,烛影摇红。翠袖殷勤捧金钟,半露春葱。唱好是会受用文章巨公,绮罗丛醉眼朦胧。夜宴将终,十二帘栊,月转梧桐。
白话文翻译:
在博山铜制的香炉上,细细的香烟袅袅升起,映照出两行轻纱的帷幕,烛火摇曳,映红了房间。穿着翠绿衣袖的女子殷勤地捧着金钟,春天的嫩葱半露在外。唱的曲子好,定能让人受用,文采出众的巨公在此醉心于美景。夜宴即将结束,十二道帘子隔开,月光透过梧桐树洒落下来。
注释:
- 博山铜:指一种优质的青铜器,常用于制作香炉。
- 细袅:细长而轻柔地升起,形容香烟的状态。
- 纱笼:轻薄的帷幕或罩子,通常用于遮挡或装饰。
- 烛影摇红:烛光摇曳,影子在墙上闪动,映出红色的光影。
- 翠袖:形容女子袖子的颜色,如翠绿色。
- 金钟:指装有美酒的金色酒器。
- 春葱:春天里新鲜的葱,象征着生命的复苏。
- 文章巨公:指才华横溢的文人。
- 绮罗丛:华丽的衣物堆积在一起。
- 夜宴将终:夜晚的宴会即将结束。
- 十二帘栊:指十二道帘子,构成的隔断。
- 月转梧桐:月亮在树梢上移动,象征着时间的流逝。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刘唐卿,元代诗人,生活在元朝的文化繁荣时期,擅长词曲,作品多以婉约、清丽见称。他的创作受宋代词风影响,语言优美,情感真挚。
创作背景:
《蟾宫曲》作为元代的一首词,创作于当时的宴会文化盛行之际,反映了元代士人追求雅致生活的情趣与对美好夜晚的向往。
诗歌鉴赏:
这首《蟾宫曲》通过细腻的描写与生动的意象,展现了一幅优雅的夜宴场景。诗中以“博山铜细袅香风”开篇,便营造出一种轻盈而温婉的氛围,仿佛香气缭绕,令人沉醉。接着,诗人描绘了女子的形象及其温柔的举动,这种殷勤不仅体现了宴会的欢快气氛,也暗示了细腻的情感交流。
“唱好是会受用文章巨公”一句,突显了夜宴中文人雅士的聚集,他们在美酒和佳曲中交流思想,追求精神的享受,这种文化氛围令人向往。而“月转梧桐”则为全诗增添了几分淡淡的忧伤和时光流逝的感慨,给人留下了思索的余地。
整首诗在轻松愉悦的表象下,蕴含着对美好瞬间的珍惜与对人生短暂的感慨,情感细腻而富有层次,充分展示了刘唐卿的艺术才华与对生活的深刻理解。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博山铜细袅香风:描绘出香气袅袅升起的画面,营造出一种轻松宜人的氛围。
- 两行纱笼,烛影摇红:通过纱笼和烛影的对比,增强了视觉的层次感,暗示了宴会的热烈与温柔。
- 翠袖殷勤捧金钟,半露春葱:女子的形象生动,体现了宴会的雅致与春天的生机。
- 唱好是会受用文章巨公:突出聚会的文化氛围,文人汇聚,才子佳人的相互欣赏。
- 绮罗丛醉眼朦胧:醉意朦胧中,增添了一份梦幻的色彩。
- 夜宴将终,十二帘栊:暗示宴会接近尾声,带有些许惆怅。
- 月转梧桐:象征时间的流逝,意境悠远。
修辞手法:
- 比喻:用“香风”、“金钟”比喻美好的氛围与珍贵的时光。
- 对仗:如“烛影摇红,翠袖殷勤”,增强了诗的韵律感。
- 拟人:将月亮与梧桐树结合,赋予自然以情感。
主题思想:
整首诗通过描绘夜宴的欢乐场景,表达了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对时光流逝的感叹,反映了作者对生活的热爱与对文化的追求。
意象分析:
- 博山铜:象征着高贵与典雅。
- 香风:代表着愉悦和舒适的气息。
- 翠袖:象征着青春与美丽。
- 金钟:象征着丰盈的生活与欢庆的气氛。
- 月与梧桐:象征着时间的流逝与思念的情感。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博山铜细袅香风”所描绘的是什么样的场景? A. 热闹的集市
B. 优雅的夜宴
C. 寂静的山林
答案:B -
“翠袖殷勤捧金钟”的意象中,“翠袖”是指什么? A. 绿色的衣袖
B. 装饰品
C. 一种植物
答案:A -
“夜宴将终,十二帘栊”表达了什么情感? A. 快乐
B. 惆怅
C. 激动
答案: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水调歌头》(苏轼):同样描绘聚会的欢快与对时光的感叹。
- 《夜泊牛渚怀古》(李白):对历史与时光的思考。
诗词对比:
- 《蟾宫曲》 vs. 《如梦令》(李清照):两者都描绘了宴会和美好时光,但李清照的作品更多地融入了女性的细腻情感,而刘唐卿则更侧重于宴会的热烈氛围。
参考资料:
- 《元代文学史》
- 《中国古代诗词鉴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