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日,次韵》

时间: 2025-01-06 12:49:10

京华四载倦为客,乐事良辰岂得兼?

官况甚于纱帽薄,酒怀聊为菊花添。

文章无用甘牢落,刀笔随宜谩伏潜。

忽得新诗破孤闷,为君一笑起巡檐。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京华四载倦为客,乐事良辰岂得兼?
官况甚于纱帽薄,酒怀聊为菊花添。
文章无用甘牢落,刀笔随宜谩伏潜。
忽得新诗破孤闷,为君一笑起巡檐。

白话文翻译:

在京城生活了四年,我已厌倦了作为客人,快乐的时光和美好的节日又怎能尽情享受呢?
我的官职比那轻薄的纱帽还要薄弱,酒杯中倒还可以添几朵菊花。
写文章毫无用处,甘愿沉沦在牢笼之中,笔和刀随便应付,心中暗藏不满。
忽然得了一首新诗,打破了内心的孤独,为了你我不禁笑出声来,走上了屋檐。

注释:

字词注释:

  • 京华:指京城,特指当时的北京。
  • 倦为客:对客居生活的厌倦。
  • 乐事良辰:欢乐的事情和美好的时光。
  • 官况:官职的情况。
  • 纱帽薄:比喻官位低微。
  • 酒怀:酒中所怀,意指酒的情趣或滋味。
  • 菊花添:指在酒中加入菊花,寓意增添雅趣。
  • 刀笔:比喻文人或书生的身份。
  • 谩伏潜:随意隐藏的意思。
  • 孤闷:孤独和郁闷的情绪。
  • 巡檐:指在屋檐下走动,形象地描绘轻松的心情。

典故解析:

  • 菊花:在古代文学中,菊花象征着高洁、孤傲的品性,常用于表达诗人的情怀。
  • 京华:常用来指代京城,带有对权力、繁华的向往与无奈。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刘鹗,元代诗人,生平事迹不详,但其诗歌作品以清新自然、情感真挚而著称。

创作背景:
此诗写作于诗人身处京城的日子,表达了对官场生活的无奈和对美好时光的追忆,同时也流露出对友人的深厚情谊。

诗歌鉴赏:

这首诗通过简洁而生动的语言,表达了诗人对生活的感悟与反思。诗人在京华四年,身为客人,深感生活的疲惫和无奈,尽管官职薄弱,内心却仍存一份对生活的热爱。诗中提到的“官况甚于纱帽薄”,揭示了诗人对自己身份的认知与自嘲,展示出对官场生活的失望。

然而,尽管生活中有种种不如意,诗人仍然能够在孤独中寻找乐趣,“忽得新诗破孤闷”,这句展现了诗人对文学的热爱与寄托。新诗的创作成为了他释放内心孤独的方式,更是与友人分享快乐的桥梁。

整首诗在情感上由淡然到欢愉,反映了人生的起伏变化,也揭示了诗人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通过生动的意象和简洁的语言,刘鹗成功地在诗中展示了生活的真实与复杂,具有很高的艺术性与思想深度。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京华四载倦为客:诗人已经在京城居住了四年,感到厌倦,流露出对生活的疲惫。
  • 乐事良辰岂得兼:质疑在这样的环境中如何享受美好的时光。
  • 官况甚于纱帽薄:暗示自己的官职非常微薄,感到无力和失落。
  • 酒怀聊为菊花添:在酒中加入菊花,以此来寻找一些乐趣。
  • 文章无用甘牢落:写作似乎没有用,甘愿沉沦。
  • 刀笔随宜谩伏潜:无所事事,心中暗藏不满。
  • 忽得新诗破孤闷:得到了新诗,打破了内心的孤独感。
  • 为君一笑起巡檐:为了朋友的笑容,诗人愿意走出孤独的空间。

修辞手法:

  • 对仗:如“官况甚于纱帽薄,酒怀聊为菊花添”,表现出对比和对称的美感。
  • 比喻:将官职比作薄纱帽,形象生动。
  • 夸张:如“文章无用”表达了诗人对文人的不满。

主题思想:
整首诗反映了诗人对官场无奈的感慨、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以及对友谊的珍视,表现了一种在厌倦中寻找乐趣、在孤独中寻求慰藉的积极态度。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京华:象征繁华与无奈。
  • 菊花:高洁与孤傲的象征。
  • :生活乐趣的寄托。
  • 新诗:希望与快乐的体现。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人对京华生活的态度是: A. 享受
    B. 厌倦
    C. 忽视
    D. 向往

  2. 诗中提到的“官况甚于纱帽薄”主要表达了: A. 对官职的自豪
    B. 对官职的失望
    C. 对官职的无所谓
    D. 对官职的追求

  3. “忽得新诗破孤闷”反映了诗人的什么情感? A. 孤独感
    B. 欢乐感
    C. 失落感
    D. 厌倦感

答案:

  1. B
  2. B
  3.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王维的《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 杜甫的《月夜忆舍弟》

诗词对比:
王维的《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与刘鹗的《九日,次韵》都表达了对友谊的珍视与对生活的感慨,但王维更侧重于思乡之情,而刘鹗则更多地反映了对官场生活的厌倦和对文学的热爱。两首诗在情感上各有侧重,体现了不同的生活体验与情感表达。

参考资料:

推荐书目:

  • 《元代诗歌选》
  • 《中国古诗词鉴赏辞典》
  • 《古诗词基础知识与赏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