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九日登酉山
作者:李光谦 〔清代〕
断续青烟起涧阿,
隔城听彻采樵歌。
疏林下碍登高目,
无数秋山夕照多。
白话文翻译
在山涧的深处,青烟缭绕,时隐时现;
我在城外,隔着远远的距离听到采樵人的歌声。
在稀疏的树林下,登高望远的视线被挡住,
夕阳映照下,数不清的秋山显得更加迷人。
注释
字词注释:
- 断续:指间歇、时断时续。
- 青烟:青色的烟雾,常指炊烟或自然景象。
- 涧阿:涧边或山涧的地方。
- 采樵歌:指砍柴人唱的歌,传达了劳动的乐趣。
- 疏林:稀疏的树林。
- 碍:阻碍、妨碍。
- 登高目:登高时的视野。
- 无数:形容数量多。
- 秋山:秋天的山,表现出秋天的特征。
- 夕照:夕阳的光辉。
典故解析: 本诗虽然没有直接引用古典典故,但“九日”指的是重阳节,传统中重阳节是登高的日子,寓意长寿和健康。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李光谦,清代诗人,生平事迹不详,但其诗作多反映自然景观及人文情怀,擅长山水诗,风格清新自然。
创作背景: 此诗创作于九月九日重阳节,作者在这个传统节日选择登高,既有对自然美景的赞美,也有对时光流逝和人生感慨的反思。
诗歌鉴赏
《九日登酉山》是一首描绘秋日山景的诗作,诗中通过细腻的描写和生动的意象,将读者带入一个宁静而美丽的自然环境。首句“断续青烟起涧阿”以“青烟”的出现引入了自然景象,营造了一种清幽的氛围;“隔城听彻采樵歌”则通过远处的歌声,传达出一种生活的气息,体现了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
中间两句“疏林下碍登高目,无数秋山夕照多”则表现了作者在登高过程中所见的景象,透过稀疏的树林,夕阳映照下的山峦层叠,给人一种视觉上的震撼和心灵的愉悦。这种对自然景色的描绘,不仅展现出自然的美丽,也暗含了诗人内心的宁静与陶醉。
整首诗的语言简练而富有韵味,意象鲜明,情感真挚,体现了诗人对生活的热爱与对自然的敬仰,深刻反映了清代文人追求超然物外的生活态度。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断续青烟起涧阿:描述山间青烟时隐时现,营造出一种宁静而悠远的景象。
- 隔城听彻采樵歌:通过远处传来的歌声,表现出劳动的乐趣,形成人与自然的和谐。
- 疏林下碍登高目:表达在稀疏树林下看向远方的视线受阻,反映出一种局限感。
- 无数秋山夕照多:描绘秋山在夕阳下的美丽,展现出自然的壮丽与诗人眼中的无限风光。
修辞手法:
- 比喻:青烟与山水的比喻,形成对比,增添层次感。
- 对仗:上下句对称,增强了诗的音乐感。
- 意象:青烟、歌声、秋山、夕照等意象交织,构成了一幅生动的自然画卷。
主题思想: 整首诗表达了诗人对自然的热爱和对生活的感悟,同时也反映出一种超然的生活态度,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青烟:象征宁静与生活气息。
- 采樵歌:表现劳动的乐趣,传递出人们对自然的热爱。
- 秋山:象征生命的流逝和时光的珍贵。
- 夕照:代表希望与美好,给人以温暖的感觉。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提到的“九日”指的是哪个节日?
A. 冬至
B. 重阳节
C. 春节
D. 中秋节 -
诗人听到的声音是什么?
A. 风声
B. 鸟鸣
C. 采樵歌
D. 人声 -
“疏林下碍登高目”中的“碍”是什么意思?
A. 促进
B. 阻碍
C. 让步
D. 保护
答案:
- B
- C
-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王维的《山居秋暝》
- 杜甫的《望岳》
- 孟浩然的《过故人庄》
诗词对比: 王维的《山居秋暝》与李光谦的《九日登酉山》都是描绘自然景色的诗作,但王维的诗更强调个人的情感与自然的融合,而李光谦则通过描绘具体的画面展示了自然的壮丽和生活的气息。
参考资料
推荐书目:
- 《清代诗人作品选》
- 《中国古典诗词赏析》
- 《山水诗的艺术与表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