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凤凰台上忆吹箫》
时间: 2025-01-04 09:20:55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凤凰台上忆吹箫
作者: 王恽 〔元代〕
白话文翻译:
在宫殿的树影下,春天的天空显得空旷,御用的屏风散发着冷香,不知是谁把金碗遗留在人间。爱慕着一枝紫玉兰,双凤声缠绵。秋月春花,客人思绪万千,把幽幽情思都寄托在你身上。惊起的吹箫声,仿佛把天地都翻动。空山中传来鹤的哀怨声。那些风流倜傥的公子,是否记得梦中琼楼的情景,稳稳骑着苍鸾。恍惚中,露水凝聚在银色的河岸,霜裂开了琅玕。再也看不见云间弄玉的身影,余音散落在寒冷的赤壁江边。秦台的晚景,碧云纷乱,瑶天显得迷离。
注释:
- 宫树春空: 宫殿的树影下,春天的天空空旷。
- 御屏: 皇宫中的屏风。
- 金碗: 可能指代美好事物的象征。
- 紫玉: 紫玉兰,象征高雅的花朵。
- 双凤声蟠: 双凤的鸣叫声缠绵悠扬。
- 幽情: 深沉的情感。
- 籁翻天吹: 吹箫声如同翻动天地。
- 鹤怨: 鹤在空山中发出哀怨的声音。
- 苍鸾: 苍色的神鸟,象征飞升或高贵。
- 露凝银浦: 露水凝聚在银色的河岸。
- 霜裂琅玕: 霜使琅玕花裂开。
- 弄玉: 指代美丽的女子,常用于古诗中。
- 赤壁江寒: 赤壁的江面冷清。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王恽(约1260年-1327年),字子真,号曼倩,元代诗人,与元代其他诗人一样,受宋诗影响,风格清新流畅。其作品多描绘自然和抒发个人情感,兼具典雅和豪放。
创作背景: 这首诗创作于元代,正值社会动荡、经济变迁时期。诗人借用古典意象表达对往昔的怀念和对美好事物的渴望,蕴含着浓厚的个人情感。
诗歌鉴赏:
《凤凰台上忆吹箫》是一首抒情诗,诗中融入了王恽对往昔岁月的追忆以及对美好事物的向往。诗的开头通过描绘春天的空旷和御屏的冷香,营造出一种清冷而又空灵的氛围。这种氛围为后文的情感铺垫了背景,体现了诗人对时间流逝的感慨。
接着,诗人通过“爱一枝紫玉”表达了对美好事物的珍惜,紫玉兰则象征着高洁和雅致,双凤声的描写更增添了诗的韵味,仿佛是对往昔美好时光的追忆。秋月春花的意象则体现了诗人内心的孤独与思念。
“惊吹处,籁翻天吹”,描绘出箫声的穿透力,仿佛它能翻动天地,让人感受到音乐的魅力。同时,鹤怨空山的意象则引入了一种悲凉感,象征着诗人对逝去的时光和美好事物的惋惜。
最后,诗的结尾以“秦台晚,碧云零乱瑶天”作结,给人一种美丽却又略显忧伤的感觉,体现了诗人对过往的无尽思念和对未来的迷茫。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宫树春空: 描绘出一个春天的宫殿,树影摇曳,营造出宁静的氛围。
- 御屏香冷,谁遗金碗人间: 御屏的香气已然冷却,令人想起往昔的繁华,金碗象征着美好的遗留。
- 爱一枝紫玉,双凤声蟠: 对紫玉兰的爱慕,双凤的鸣叫声缠绵不绝,传达了诗人的感情。
- 秋月春花客思: 客人思念秋月春花,暗示着离愁别绪。
- 把幽情都付伊传: 这种深情的思念寄托在所爱之人身上。
- 惊吹处,籁翻天吹: 吹箫声震撼天地,显示出音乐的力量。
- 鹤怨空山: 鹤在空山中发出哀怨声,增添了一种孤独感。
- 风流贵家公子: 描述那些风流倜傥的公子,展现了当时的社会风貌。
- 记梦里琼楼,稳跨苍鸾: 回忆梦中的美丽景象,稳稳骑着苍鸾,梦境与现实的交错。
- 恍露凝银浦,霜裂琅玕: 露水凝聚在银色的河岸,霜使琅玕花裂开,描绘出美丽而又脆弱的景象。
- 不见云间弄玉: 失去了曾经的美丽,暗示对过去的怀念。
- 余音散赤壁江寒: 吹箫声逐渐消散在寒冷的赤壁江边。
- 秦台晚,碧云零乱瑶天: 描绘晚霞中的秦台,云彩纷乱,营造出一种迷离的意境。
修辞手法:
- 比喻: 用“金碗”比喻美好事物的遗留。
- 拟人: “鹤怨”使得自然生灵具有人情味。
- 对仗: 诗中多处使用对仗,增强了诗的韵律感。
主题思想: 诗歌通过对美好事物的怀念和对往昔的追忆,表现了诗人内心深处的孤独与思念。隐含着对人生无常的感慨,表达了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与失去的惋惜。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凤凰: 象征高贵和美好。
- 箫: 代指音乐,表达情感的载体。
- 紫玉兰: 代表高洁和优雅。
- 鹤: 象征孤独与哀伤。
- 云间弄玉: 代表美丽的女子,象征逝去的青春。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提到的“紫玉”指代什么?
- A. 一种乐器
- B. 一种花
- C. 一种饮品
-
“鹤怨空山”表达了怎样的情感?
- A. 快乐
- B. 孤独
- C. 愤怒
-
诗的主题主要是关于:
- A. 对自然的赞美
- B. 对往昔的怀念
- C. 对爱情的渴望
答案:
- B
- B
-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李白的《月下独酌》
- 苏轼的《水调歌头》
诗词对比:
- 王恽与李白在抒情风格上相似,皆善于借景抒情,表达对美好事物的追忆,但王恽更侧重于细腻的情感描写,而李白则表现出豪放的个性。
参考资料:
- 《元代诗人王恽研究》
- 《古诗词鉴赏辞典》
- 《中国古代诗词发展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