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道隐身披布素,心慈口远肥甘。
逍遥物外住云庵。昔日作为岂敢。
伶俐番成懵懂,惺惺变作憨憨。
段公休说不悭贪。广占云烟似。
白话文翻译:
隐居的人身披素衣,心地宽厚,口味清淡而不贪求。
他悠然自得地住在云间的小庵堂,回想往日所作所为,怎敢自夸?
聪明人变得懵懂,昔日的知音如今变得憨厚。
段公你说过不贪恋财富,仿佛在广阔的云烟中占有一切。
注释:
- 道隐:隐士,隐居的人。
- 披布素:穿着简单的布衣,象征朴素和清白。
- 心慈口远:心地仁慈,口味远离奢华。
- 逍遥物外:不受世俗事物的束缚,生活自在。
- 岂敢:怎么敢(自夸)。
- 伶俐:聪明。
- 番成懵懂:反而变得无知。
- 惺惺变作憨憨:原本聪明的人如今显得憨直。
- 段公:指段知一,作者赠送的人。
- 不悭贪:不吝惜,不贪求。
- 广占云烟似:似乎在广阔的云烟中占有一切,象征超然的境界。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马钰,元代诗人,擅长道教诗歌,风格清新脱俗,常以自然为题材,表达对隐逸生活的向往。
创作背景:
本诗写于元代,社会动荡,诗人借赠友人段知一之际,表达对隐居生活的向往以及对世俗名利的看淡。
诗歌鉴赏:
此诗通过对隐士生活的描绘,传达了诗人对清净生活的向往和对世俗名利的超脱。开篇以“道隐身披布素”引入,强调隐士的朴素与高洁,表现出一种对物欲的拒绝。在对“心慈口远”的描述中,诗人展现了内心的善良与恬淡,突显出道家思想中“无为而治”的理念。接下来的“逍遥物外住云庵”进一步强化了隐士的悠然自得,仿佛与世隔绝的宁静生活,令人向往。
“昔日作为岂敢”一句,诗人反思过去,表明对自我行为的谦卑态度,似乎在提醒自己勿忘初心。后面的“伶俐番成懵懂,惺惺变作憨憨”,则表达了人生的变化与无常,聪明的人往往在复杂的社会中变得无知,反而失去了自我。这种转变不仅体现了对世态人情的感慨,更是对人生哲理的深刻思考。
最后,“段公休说不悭贪”一句,诗人引用段知一的言论,强调对世俗财富的淡泊,意在传递一种超然的生活态度。整首诗通过生动的意象与深刻的哲理,展现了诗人对隐逸生活的向往以及对人生的深刻思考,是一首值得细细品味的佳作。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道隐身披布素:隐士道士,身披简单的布衣,象征清白。
- 心慈口远肥甘:内心慈悲,口味淡泊,不贪求奢华的食物。
- 逍遥物外住云庵:超然物外,居住在云间的小庵,象征隐逸生活。
- 昔日作为岂敢:对过去的行为不敢自夸,谦卑自省。
- 伶俐番成懵懂:聪明的人反而变得无知,感叹世事无常。
- 惺惺变作憨憨:原本的知音如今显得憨厚,表达人生变化。
- 段公休说不悭贪:引用段知一的话,强调不贪恋财富。
- 广占云烟似:在广阔的云烟中似乎占有一切,象征超然的境界。
修辞手法:
- 对比:通过“伶俐”与“懵懂”的对比,体现人生的变化。
- 隐喻:云庵象征着隐逸生活的理想境界。
- 排比:多次使用对比的结构,增强诗的节奏感。
主题思想:
整首诗通过对隐士生活的描绘与对世俗的反思,表达了对清静生活的追求、对名利的看淡以及对人生变迁的感慨,充满了道家哲学的智慧。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云庵:象征隐士的清净与超脱。
- 布素:代表朴素与高洁。
- 肥甘:象征奢华与物欲。
这些意象在文化上寓意深远,反映了道教追求的清净、无为的生活态度。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提到的“段公”指的是谁?
- A. 马钰
- B. 段知一
- C. 其他诗人
- D. 不详
-
“逍遥物外住云庵”中“云庵”象征什么?
- A. 名利
- B. 隐逸生活
- C. 世俗烦恼
- D. 饮食
-
诗人对过去的态度是:
- A. 自夸
- B. 自省
- C. 忘记
- D. 追忆
答案:
- B. 段知一
- B. 隐逸生活
- B. 自省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静夜思》- 李白
- 《山中问答》- 王维
诗词对比:
- 马钰《西江月 赠段知一》与王维《山中问答》
- 两首诗都表达了对隐逸生活的向往,但马钰更加强调内心的反思与淡泊,而王维则更注重自然环境的描绘与心灵的宁静。
参考资料:
- 《元代诗词选》
- 《道教文化与诗歌》
- 《马钰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