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旅夜 其二
作者: 刘基 〔元代〕
昨夜起观星,月在杨板上。
今宵不见月,星影空摇漾。
羽虫飞拂户,灯吐孤火壮。
伫立掩衡门,愁来独惆怅。
白话文翻译:
昨夜我起身观星,月亮在杨树的枝叶上。
今夜却看不见月,星影在空中摇曳。
小虫飞舞轻拂门,灯光发出孤独的光芒。
我伫立在门口,心中愁绪满怀,独自感到惆怅。
注释:
字词注释:
- 昨夜:昨晚。
- 杨板:指杨树的枝叶,这里暗指月亮挂在树上。
- 摇漾:摇动,晃动的样子。
- 羽虫:指轻盈的小虫子,通常在夜间飞舞。
- 吐:喷出,发出。
- 孤火:独自燃烧的火光,象征孤独。
- 衡门:指家门,表示归属的地方。
- 愁来:忧愁之情袭来。
典故解析: 此诗没有涉及特定的历史典故,但通过对夜空的描绘反映了诗人内心的孤独与惆怅。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刘基,字伯温,号千里,元代文学家、政治家,著名的文学作品有《梅花易数》。他以其诗词清新、意象丰富而著称,常常表达对人生、自然的思考。
创作背景: 《旅夜 其二》写于诗人旅途之中,正值夜晚,月亮缺席,星空寥落,表达了诗人在旅途中因孤独而萌生的愁苦情绪。
诗歌鉴赏:
《旅夜 其二》通过描绘夜空的景象,展现了诗人内心的孤独与惆怅。开篇提到“昨夜起观星”,引人入胜,带出诗人对自然的细致观察。接下来的“月在杨板上”则是生动的夜景描绘,月亮的光辉洒在树上,给人一种宁静而美好的感觉。然而,转折处“今宵不见月”,表现出一种失落感,月亮的缺席象征着心灵的孤寂。
“羽虫飞拂户”描绘夜晚小虫轻盈地飞舞,给人以动感,然而“灯吐孤火壮”则让人感受到孤独的气氛,灯光虽壮,却显得格外孤单。最后一句“伫立掩衡门,愁来独惆怅”更是将内心的愁苦推向顶点,诗人独自伫立,面对空旷的夜空,愁绪涌上心头。
整首诗语言简练而意蕴深远,既有对自然景色的细致观察,也有对人生命运的深刻反思,表现了诗人复杂的情感状态。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昨夜起观星”:表明诗人在夜间兴起,开始观察星空,体现了他对自然的热爱和敏感。
- “月在杨板上”:通过生动的意象,描绘月光洒落在杨树上的画面,营造出一种美好而宁静的氛围。
- “今宵不见月”:转折,强调今夜无法再见到月亮,表达了失落的情感。
- “星影空摇漾”:星星的光影在空中摇曳,进一步渲染了孤独的氛围。
- “羽虫飞拂户”:描绘了夜晚小虫飞舞的情景,增添了生动感。
- “灯吐孤火壮”:灯光的孤独感与壮丽形成对比,突显内心的孤寂。
- “伫立掩衡门”:诗人站在门口,象征着思考与等待。
- “愁来独惆怅”:直白地表达内心的愁苦与孤独。
修辞手法:
- 比喻:将月亮比作杨板上的光辉,形象生动。
- 拟人:羽虫的飞舞似乎赋予了生命,使得夜晚更为生动。
- 对仗:如“昨夜起观星,今宵不见月”,增强了诗的韵律感。
主题思想: 整首诗表达了人对自然的敏感与对生命孤独的反思,透过夜晚的景象传达出一种深切的愁思与惆怅。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星:象征希望与梦想,但在诗中显得孤寂。
- 月:象征团圆与温暖,缺席时更显孤独。
- 羽虫:象征生命的脆弱与无常。
- 灯光:象征温暖与孤独并存的情感。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昨夜起观星”表达了诗人的什么情感?
- A. 兴奋
- B. 孤独
- C. 惆怅
-
“今宵不见月”中的“月”象征着什么?
- A. 友谊
- B. 希望
- C. 孤独
-
“伫立掩衡门”可以理解为:
- A. 诗人在门口等人
- B. 诗人思考人生
- C. 诗人回家
答案:
- B
- C
-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静夜思》 李白
- 《月夜忆舍弟》杜甫
诗词对比: 《静夜思》与《旅夜 其二》均通过夜空描绘孤独情感,但李白的诗更强调思乡之情,而刘基的诗则更注重对自然的细腻观察和内心的惆怅。
参考资料:
- 《元代诗歌选》
- 《中国古代诗词鉴赏》
- 《刘基诗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