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沁园春·曲径旁蹊》
时间: 2025-01-07 20:24:35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沁园春·曲径旁蹊
作者: 李道纯 〔元代〕
曲径旁蹊,三百六十,门门不同。
若泥在一身,终须着物,离于形体,又属顽空。
无有兼行,如何下手,两下俱捐理不通。
修真士,若不知玄窍,徒尔劳工。
些儿妙处难穷。亲见了方能达本宗。
况听之不闻,搏之不得,观之似有,觅又无踪。
个个见成,人人不识,我把天机泄与公。
玄关窍,与虚无造化,总在当中。
白话文翻译:
这首诗描绘了多条曲径和小路,各有不同的方向。若是身陷泥沼,最终还是要被物质束缚,离开了形体的存在,又是空洞的。若没有兼顾全面的方法,怎么入手呢?两者都放弃,理智便无法通达。修道者若不知其中的奥妙,白白辛苦。那些微妙之处难以穷尽,只有亲身体验才能领悟其真谛。更何况,听到的未必能理解,碰触的无法把握,表面上似乎存在,实则无踪。每个人都能见到成果,却无人懂得其中的道理,我将天机泄露给了你们。玄妙的关窍,与虚无和造化,实际上就在其中。
注释:
- 曲径旁蹊:指蜿蜒的小路和旁边的小道,暗指修行的不同途径。
- 三百六十:比喻道路众多,选择丰富。
- 若泥在一身:形容身陷困境。
- 离于形体,又属顽空:超脱物质身体后,依然是空无。
- 玄窍:指深奥的道理或诀窍。
- 徒尔劳工:白白地劳作。
- 天机:指宇宙或人生的奥秘。
- 虚无造化:指无形无相的变化和创造。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李道纯,元代诗人,以道教思想为主,作品多探讨修道和人生哲理,语言简练而富有深意。
创作背景:
这首诗创作于元代,当时社会动荡,文化多元,诗人通过探讨修道的不同路径,表达对人生真谛的思考与探寻。
诗歌鉴赏:
《沁园春·曲径旁蹊》是一首关于修道与人生哲理的诗,诗中通过描绘众多曲径来象征人生的多样选择。在面对繁杂的生活和修行之路时,诗人提醒读者,单靠外在的努力并不能真正达到目的。修道者需要深入理解内在的奥妙,才能有所成就。
诗的开头通过“曲径旁蹊”展现了多样的选择,接着以“若泥在一身”引入困境,反映了人在物质世界中的无奈与挣扎。诗中多次提到“玄窍”、“天机”等概念,强调对内在智慧的追寻。通过“亲见了方能达本宗”的表达,诗人指出,真正的领悟需要亲身体验,而非仅仅依靠表面的理解或听闻。
整首诗的情感基调是哲理性的,既有对人生困惑的感慨,也有对修道真谛的坚定追求。诗人在最后一联提到“总在当中”,强调道理的存在并不遥远,反而就在日常生活之中,这种反转的思维让人深思。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曲径旁蹊,三百六十,门门不同。
描述了多条小路,象征人生的不同选择。 -
若泥在一身,终须着物,离于形体,又属顽空。
反映了身陷困境,物质的束缚使人难以超脱。 -
无有兼行,如何下手,两下俱捐理不通。
提出修行需要全面的方法,否则无法理解真理。 -
修真士,若不知玄窍,徒尔劳工。
指出修道者若不明白内在的奥妙,辛苦只是空劳。 -
些儿妙处难穷。亲见了方能达本宗。
强调微妙的道理难以完全理解,需亲身体验。 -
况听之不闻,搏之不得,观之似有,觅又无踪。
形容道理的难以捉摸,听闻与观察都难以真正把握。 -
个个见成,人人不识,我把天机泄与公。
反映每个人都能看到成果,却无人理解深意。 -
玄关窍,与虚无造化,总在当中。
最后总结,真正的奥秘就在于日常之中。
修辞手法:
- 比喻:将人生道路比作曲径,形象生动。
- 对仗:如“听之不闻,搏之不得”,形成对比,增强诗意。
主题思想:
整首诗强调修道的真正理解在于内在的体验,而非表面的追求,鼓励读者在繁杂的生活中寻找内心的智慧和真理。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曲径:象征人生的多条道路和选择。
- 泥:代表物质的束缚和困扰。
- 玄窍:象征深奥的道理和修行的关键。
- 虚无:表达对无形无相的哲学思考。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曲径旁蹊”指的是什么?
A. 小路 B. 大道 C. 河流 D. 山峰
答案: A -
“修真士,若不知玄窍”中“玄窍”代表什么?
A. 物质 B. 轻松 C. 深奥的道理 D. 努力
答案: C -
诗中提到的“天机”是指什么?
A. 天气变化 B. 宇宙奥秘 C. 社会现象 D. 个人情感
答案: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道德经》:老子的道家经典,探讨自然法则与人生哲学。
- 《红楼梦》中的诗词:对人生和命运的深刻反思。
诗词对比:
- 李白《将进酒》 vs. 李道纯《沁园春·曲径旁蹊》:两者都探讨人生,但李白更强调豪放与及时行乐,而李道纯则侧重于内心的修行与哲理的探索。
参考资料:
推荐书目:
- 《道教文化与哲学》
- 《元代诗歌研究》
- 《中国古典诗词鉴赏》
通过以上解析,希望能帮助你更好地理解和欣赏《沁园春·曲径旁蹊》这首诗的深刻内涵及其艺术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