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风·卫风·伯兮》

时间: 2025-01-01 12:28:13

伯兮朅兮,邦之桀兮。

伯也执殳,为王前驱。

自伯之东,首如飞蓬。

岂无膏沐?

谁适为容!

其雨其雨,杲杲出日。

愿言思伯,甘心首疾。

焉得谖草?

言树之背。

愿言思伯。

使我心痗。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伯兮朅兮,邦之桀兮。
伯也执殳,为王前驱。
自伯之东,首如飞蓬。
岂无膏沐?谁适为容!
其雨其雨,杲杲出日。
愿言思伯,甘心首疾。
焉得谖草?言树之背。
愿言思伯。使我心痗。

白话文翻译:

伯兮,轻盈如风,正是国家的英杰。
伯执着武器,成为王的先锋。
从伯的东方,头发飘动如飞蓬。
难道没有香油沐浴?谁来为我打扮容颜!
那雨啊,那雨,阳光明媚照耀。
我愿思念伯,甘愿心中焦急。
在哪里能找到谖草?就在树的背后。
我愿思念伯,令我心中烦闷。

注释:

  • :指代一个人,可能是指某位贵族或英雄。
  • :意为杰出、卓越。
  • :古代的一种武器,代表奋战。
  • 飞蓬:形容头发随风飘动,形象生动。
  • 膏沐:指美好的香气和沐浴,象征打扮和自我修饰。
  • 杲杲:形容阳光明亮。
  • 谖草:一种草,象征思念和爱情的寄托。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这首诗的作者为佚名,来自先秦时期,正值中国古代社会变革与文化发展的时期。

创作背景:这首《伯兮》作为《国风·卫风》中的一部分,表达了对某位英杰的思念与钦佩,也反映了当时人们对英雄人物的崇敬以及情感的细腻。

诗歌鉴赏:

《伯兮》是一首感情深厚的诗,诗中以“伯”这个意象为中心,展现了诗人对其的思念和对英雄气概的赞美。开头“伯兮朅兮”,轻盈的“朅”字使得“伯”的形象在读者心中充满生机与活力。接下来的“为王前驱”则体现了“伯”作为领军者的地位,表现出其勇敢与果敢。

诗中通过描绘“自伯之东,首如飞蓬”,展现了伯的英俊与风采,表达了诗人对其的深切怀念。“岂无膏沐?谁适为容!”是诗人内心的独白,反映出对美好事物的渴望与对自身修饰的思考,暗示着思念带来的焦虑与无奈。

整首诗在意象上流露着对春天的期待,与阳光灿烂的日子相呼应,象征着希望与活力。最后的“焉得谖草?言树之背”则是对失去的爱与友情的追忆,透出浓浓的乡愁与思恋之苦。这首诗在情感上细腻动人,语言简练而富有韵味,展现了古代诗人对人生深刻的思考与感悟。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伯兮朅兮,邦之桀兮:开篇以诗人对“伯”的称呼,展现其轻盈的气质,强调其在国家中的重要地位。
  2. 伯也执殳,为王前驱:伯不仅有杰出才华,更是王的先锋,表现出其勇猛与责任。
  3. 自伯之东,首如飞蓬:描绘伯的英俊,头发如飞蓬般飘动,暗示其自由与潇洒。
  4. 岂无膏沐?谁适为容!:表达对美好形象的渴望与对自身的反思,流露出对爱的期待。
  5. 其雨其雨,杲杲出日:象征着希望与光明,同时也暗示心情的复杂。
  6. 愿言思伯,甘心首疾:诗人渴望思念伯,愿意承受痛苦,真挚的情感流露无疑。
  7. 焉得谖草?言树之背:表达对失去的追忆,谖草象征着怀旧与思念的情感。
  8. 愿言思伯。使我心痗:再次强调思念的深切与痛苦。

修辞手法

  • 比喻:用“头如飞蓬”形象化地描绘伯的风采。
  • 拟人:通过“心痗”赋予心情以生命,表现思念的痛苦。
  • 对仗:诗中有不少对仗工整的句式,增强了韵律感。

主题思想:整首诗通过对伯的描绘,表达了对英雄的赞美与对失去的思念,反映了诗人内心深处的情感波动与对理想的追求。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象征着英雄与领袖,承载着诗人的情感寄托。
  • 飞蓬:代表自由与潇洒的精神,体现对理想生活的向往。
  • 谖草:象征思念与怀旧,承载着对往昔的追忆与情感的寄托。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伯兮》的作者是:
    A. 屈原
    B. 佚名
    C. 李白
    D. 杜甫

  2. 诗中“岂无膏沐”意指什么?
    A. 生活富裕
    B. 对美的渴望
    C. 对财富的不满
    D. 对痛苦的思考

  3. “焉得谖草”的意思是:
    A. 怎样才能找到草
    B. 哪里可以得到帮助
    C. 怎样才能忘记痛苦
    D. 哪里能找到思念的寄托

答案

  1. B
  2. B
  3. D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离骚》:屈原的作品,表达了对理想与爱情的追求。
  • 《静夜思》:李白的诗,表达对故乡的思念。

诗词对比

  • 《国风·周南·关关雎鸠》与《伯兮》同样表现了思念之情,但前者更加侧重于爱情的美好,而《伯兮》则更注重对英雄的赞美与思念的痛苦。

参考资料:

  • 《中国古代诗词选》:提供古诗词的背景与解析。
  • 《先秦诗歌》:深入研究先秦时期的诗歌风格与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