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北里笙歌劝酒杯,南邻门巷冷如灰。秋风万里方摇落,叫杀孤鸿春不回。
白话文翻译:
在北边的街里,笙歌声劝酒杯频频相邀;而南边的邻居,门口的巷子冷清得像灰烬一般。秋风吹过万里,正摇落着树叶,孤独的鸿雁在空中哀鸣,春天已不再回来了。
注释:
- 笙歌:指音乐声,笙是一种传统乐器,这里形容热闹的宴会。
- 劝酒杯:劝饮酒水,表示欢聚时的热情。
- 门巷:指邻里之间的街巷,描绘了周围环境的冷清。
- 冷如灰:形容环境的冷清、寂静。
- 秋风万里:秋天的风,广袤无垠,预示着季节的变迁。
- 摇落:指树叶在风中飘落。
- 叫杀孤鸿:孤独的鸿雁在空中叫唤,表达了失去伴侣的悲伤。
- 春不回:春天已经逝去,不会再回到这个地方。
典故解析:
诗中提到的“孤鸿”常被用来象征孤独和离别。在古代诗词中,鸿雁常常代表着思念与归乡之情,特别是在秋季时节,鸿雁南飞,更加引发人们对逝去春天的感慨。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刘秉忠,元代诗人,以其细腻的诗风和对人情世态的敏锐观察而著称。他的诗作多以自然景物和人生感悟为主题,常表现出对时光流逝和生命无常的思考。
创作背景:
这首诗写于秋天,正值时节更迭之际,诗人通过描绘周围环境的变化,表达了对时光流逝和孤独感的深切思考。
诗歌鉴赏:
这首诗在简练的语言中蕴含了深刻的情感,透过对比展示了生活的两种状态:北边的喧闹与南邻的冷清。开头两句以“笙歌劝酒杯”描绘出一种欢快的气氛,然而紧接着的“冷如灰”则带来了强烈的反差,显示了生活的多面性与人情的冷暖。诗人在此通过环境的变化,映射出内心的孤独与失落。尤其是“秋风万里方摇落”,不仅描绘了秋天的萧瑟,更引发了对过往美好时光的怀念。最后一句“叫杀孤鸿春不回”,孤鸿的哀鸣与春天的逝去形成了强烈的情感共鸣,令人感受到时光无情的流逝与生命的孤独。这首诗通过生动的意象与深刻的情感,令读者在字里行间感受到一种深刻的生命哲学。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北里笙歌劝酒杯:描绘北边的热闹,彰显宴会的欢愉。
- 南邻门巷冷如灰:突显南边的寂静,形成鲜明对比。
- 秋风万里方摇落:秋风的广阔与树叶的飘落,象征时光的流逝。
- 叫杀孤鸿春不回:孤鸿哀鸣,传达对失去的春天的惋惜。
修辞手法:
- 对比:北南的热闹与冷清形成鲜明对比,增强诗歌的情感力量。
- 拟人:秋风与孤鸿被赋予情感,表达了诗人的内心感受。
- 比喻:将环境的冷清比作“冷如灰”,形象生动。
主题思想:
整首诗探讨了生活的对立与内心的孤独,表现出对时光流逝的感慨与对往日美好的追忆,传递出一种淡淡的忧伤与人生的哲学思考。
意象分析:
- 笙歌:象征欢愉与热闹的生活场景。
- 孤鸿:象征孤独与失落,带有强烈的情感色彩。
- 秋风:象征时间的流逝与季节的变化。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北里笙歌劝酒杯”表达了什么样的情景?
- A. 寂静的环境
- B. 热闹的宴会
- C. 孤独的思念
- D. 自然的美丽
-
“南邻门巷冷如灰”中的“冷如灰”指的是:
- A. 热闹的氛围
- B. 冷清的环境
- C. 温暖的感觉
- D. 美丽的景色
-
诗中提到的“孤鸿”象征什么?
- A. 游荡的鸟
- B. 孤独与失落
- C. 快乐的心情
- D. 美好的回忆
答案:
- B
- B
-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陶渊明《归园田居》
- 李白《将进酒》
诗词对比:
刘秉忠的这首诗与李白的《将进酒》在主题上均探讨了人生的无常,但刘秉忠更侧重于季节的变化与孤独感,而李白则表现出豪情与对酒当歌的洒脱。两者在情感基调上形成鲜明对比,各有特色。
参考资料:
- 《元代诗人刘秉忠研究》
- 《古诗词鉴赏与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