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调】沉醉东风_湖上晚眺林》

时间: 2025-01-06 05:16:25

湖上晚眺

林君复先生故居,苏子瞻学士西湖。

六月天,孤山路,载笙歌画船无数。

万顷玻璃浸玉壶,夕阳外荷花带雨。

晚春席上

客坐松根看水,鹤来庭下观棋。

小砚香,残红坠,竹珊珊野亭交翠。

相伴闲云出岫迟,题诗在呼猿洞里。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双调》沉醉东风_湖上晚眺林君复先生故居,苏子瞻学士西湖。
六月天,孤山路,载笙歌画船无数。
万顷玻璃浸玉壶,夕阳外荷花带雨。
晚春席上客坐松根看水,鹤来庭下观棋。
小砚香,残红坠,竹珊珊野亭交翠。
相伴闲云出岫迟,题诗在呼猿洞里。

白话文翻译:

在湖上晚眺林君复的故居,想起苏子瞻学士在西湖的风光。六月的天空,孤山路上,载满乐声和画船的游人无数。万顷的湖面如同浸在玉壶中的玻璃,夕阳下的荷花沾着雨水。晚春的席间,客人坐在松根旁观水,鹤在庭院下观看棋局。小砚台上香气四溢,残红花瓣飘落,竹子摇曳在野亭交错的翠色之中。闲云慢慢出岫,题诗时在呼唤猿洞里。

注释:

  • 林君复:指林逋,著名诗人,曾任杭州知州,其故居为今杭州的西湖边。
  • 苏子瞻:指苏轼,字子瞻,北宋著名文学家,曾在西湖吟咏。
  • 万顷玻璃:形容湖面如同玻璃般开阔平静。
  • 呼猿洞:指山中猿声的洞穴,暗指隐静的境界。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张可久,元代杂剧作家与诗人,擅长词曲,常描写自然风光与人情世态,作品流畅自然。

创作背景:此诗创作于湖上,表达了作者对故居、历史人物的怀念,以及对自然美景的赞美。

诗歌鉴赏:

这首《沉醉东风》描绘了一个美丽的湖上晚景,充满了闲适的气息。诗中提到的历史人物与景物,不仅展示了作者对文化的深厚积淀,也反映出他对生活的独特理解。诗人在描述湖面如同“万顷玻璃”的宁静时,恰如其分地表达出一种心灵的平和。随着夕阳的西下,荷花带着雨水,呈现出一种惆怅而美丽的意境。整首诗流露出淡淡的忧伤与对美好生活的向往,给人以深思。尤其在晚春席上的场景,体现了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展现出一种恬淡、悠然的生活态度。

诗词解析:

  • 逐句解析

    • “湖上晚眺林君复先生故居”:描绘了作者在湖上遥望林逋故居的情景,暗含对历史的追思。
    • “苏子瞻学士西湖”:提到苏轼,强调西湖的文化底蕴,增强了诗的历史感。
    • “六月天,孤山路”:时间与地点的交代,为全诗定下了温暖与宁静的基调。
    • “载笙歌画船无数”:表现了游人的欢乐与热闹,形成与后文宁静的对比。
    • “万顷玻璃浸玉壶”:使用比喻,突显湖面清澈如玉,传达出自然的美感。
    • “夕阳外荷花带雨”:描绘夕阳下的荷花,意象鲜明,情景交融。
    • “晚春席上客坐松根看水”:展现人与自然的亲密接触,形成一种闲适的画面。
    • “小砚香,残红坠”:细节描写,增强诗的生活气息。
    • “竹珊珊野亭交翠”:意象优美,表现自然的郁郁葱葱。
    • “相伴闲云出岫迟”:表现出闲适生活的态度。
    • “题诗在呼猿洞里”:结尾处的静谧,带有哲思,强调诗人与自然的融合。
  • 修辞手法:诗中运用了比喻、拟人、对仗等手法,如“万顷玻璃”形象生动,增强了画面的美感。

  • 主题思想:诗歌通过对自然景色的描绘,表达了对历史文化的崇敬与对宁静生活的向往,传达出一种恬淡的情感基调。

意象分析:

  • 湖水:象征宁静和清澈,代表心灵的平和。
  • 荷花:象征美丽和纯洁,常与情感相关。
  • :代表长青和坚韧,寓意着高洁的品格。
  • :象征高雅与超然,常与隐逸生活相关。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提到的历史人物有哪几位?

    • A. 林君复、苏子瞻
    • B. 张可久、李白
    • C. 杜甫、白居易
  2. “万顷玻璃”是用来形容什么?

    • A. 荷花
    • B. 湖面
    • C. 夕阳
  3. 诗的主题思想是什么?

    • A. 追求财富
    • B. 对历史文化的崇敬与对宁静生活的向往
    • C. 对战争的反思

答案

  1. A
  2. B
  3.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庐山谣》 - 李白
  • 《西湖春晓》 - 苏轼

诗词对比: 对比张可久的《沉醉东风》与李白的《庐山谣》,两者都以自然景色为题材,但张可久更注重人与自然的和谐,而李白则更多地表现出个人情感与壮丽景色的结合,展现出不同的艺术风格和情感基调。

参考资料:

  • 《中国古代诗词鉴赏》 - 李明
  • 《元代文学研究》 - 王小玲
  • 《诗词的语言与意象》 - 张晓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