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林下遣兴 倪瓒 〔元代〕
眼见藤梢已过墙,手拈书卷复堆床。 闲临水槛亲鱼鸟,欲出柴门畏虎狼。 冠制不嫌龟壳小,衣翾新剪鹤翎长。 从来任拙唯疏懒,一月秋阴不下堂。
白话文翻译:
我看到藤蔓的尖梢已经越过了围墙,手里拿着书卷又堆放在床上。 闲暇时靠近水边的栏杆亲近鱼儿和鸟儿,想要走出柴门却害怕外面的虎狼。 帽子做得不嫌像龟壳那样小,新剪的衣服像鹤的羽毛那样长。 一直以来我都是任由自己笨拙和懒散,整个秋天都未曾离开过屋子。
注释:
- 藤梢:藤蔓的尖梢。
- 拈:拿着。
- 水槛:水边的栏杆。
- 亲:亲近。
- 柴门:用柴木做的门,指简陋的门。
- 龟壳小:形容帽子小巧。
- 鹤翎长:形容衣服长而飘逸。
- 任拙:任由自己笨拙。
- 疏懒:懒散。
- 秋阴:秋天的阴天。
- 不下堂:不出门。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倪瓒(约1301-1374),字元镇,号云林,元代著名诗人、画家。他的诗风清新自然,多描写田园生活和自然景色,表达了对简朴生活的向往和对世俗的超脱。
创作背景: 这首诗描绘了诗人隐居生活的情景,通过自然景物的描写和对日常生活的细腻观察,表达了诗人对闲适生活的喜爱和对世俗纷扰的回避。
诗歌鉴赏:
这首诗以简洁的语言和生动的意象,描绘了诗人隐居生活的宁静与自得。首联通过“藤梢已过墙”和“书卷复堆床”两个细节,展现了诗人居所的自然环境和闲适的生活状态。颔联和颈联则通过“亲鱼鸟”和“畏虎狼”的对比,以及“龟壳小”和“鹤翎长”的比喻,进一步强化了诗人对自然的热爱和对世俗的疏离。尾联以“任拙唯疏懒”和“秋阴不下堂”作结,表达了诗人对简朴生活的坚守和对世俗的超脱。整首诗情感平和,意境深远,体现了诗人对自然和生活的深刻感悟。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眼见藤梢已过墙:诗人看到藤蔓的尖梢已经越过了围墙,描绘了居所的自然环境。
- 手拈书卷复堆床:手里拿着书卷又堆放在床上,展现了诗人的闲适生活状态。
- 闲临水槛亲鱼鸟:闲暇时靠近水边的栏杆亲近鱼儿和鸟儿,表达了对自然的热爱。
- 欲出柴门畏虎狼:想要走出柴门却害怕外面的虎狼,体现了对世俗的疏离。
- 冠制不嫌龟壳小:帽子做得不嫌像龟壳那样小,形容帽子小巧。
- 衣翾新剪鹤翎长:新剪的衣服像鹤的羽毛那样长,形容衣服长而飘逸。
- 从来任拙唯疏懒:一直以来我都是任由自己笨拙和懒散,表达了对自己的态度。
- 一月秋阴不下堂:整个秋天都未曾离开过屋子,强调了对简朴生活的坚守。
修辞手法:
- 比喻:如“龟壳小”和“鹤翎长”,形象地描绘了帽子和衣服的特征。
- 对比:如“亲鱼鸟”和“畏虎狼”,突出了对自然的热爱和对世俗的疏离。
- 对仗:如“冠制不嫌龟壳小,衣翾新剪鹤翎长”,增强了语言的韵律美。
主题思想:
这首诗的中心思想是表达诗人对简朴生活的喜爱和对世俗纷扰的回避。通过自然景物的描写和对日常生活的细腻观察,诗人展现了隐居生活的宁静与自得,体现了对自然和生活的深刻感悟。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藤梢:象征自然和生机。
- 书卷:象征知识和文化。
- 水槛、鱼鸟:象征自然和宁静。
- 柴门、虎狼:象征世俗和危险。
- 龟壳、鹤翎:象征简朴和飘逸。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眼见藤梢已过墙”描绘了什么? A. 诗人的居所环境 B. 诗人的旅行经历 C. 诗人的读书场景 答案:A
-
“闲临水槛亲鱼鸟”表达了诗人对什么的喜爱? A. 自然 B. 读书 C. 旅行 答案:A
-
“欲出柴门畏虎狼”体现了诗人对什么的疏离? A. 自然 B. 世俗 C. 文化 答案:B
-
“冠制不嫌龟壳小,衣翾新剪鹤翎长”使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A. 比喻 B. 对仗 C. 拟人 答案:A
-
“从来任拙唯疏懒,一月秋阴不下堂”表达了诗人对什么的坚守? A. 简朴生活 B. 世俗纷扰 C. 自然环境 答案:A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王维的《辋川闲居赠裴秀才迪》:同样描绘了隐居生活的宁静与自得。
- 陶渊明的《归园田居》:表达了诗人对简朴生活的向往和对世俗的超脱。
诗词对比:
- 王维的《辋川闲居赠裴秀才迪》与倪瓒的《林下遣兴》:两者都描绘了隐居生活的宁静与自得,但王维的诗更多地融入了禅意和山水画的意境。
- 陶渊明的《归园田居》与倪瓒的《林下遣兴》:两者都表达了诗人对简朴生活的向往和对世俗的超脱,但陶渊明的诗更多地体现了对田园生活的热爱和对自然景物的细腻观察。
参考资料:
推荐书目:
- 《元诗选》:收录了倪瓒的诗作,可以更全面地了解其诗风和创作特点。
- 《唐诗三百首》:收录了王维和陶渊明的诗作,可以进行更深入的比较和研究。
- 《中国古代诗歌鉴赏辞典》:提供了丰富的诗歌鉴赏资料,有助于深入理解诗歌的内涵和艺术特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