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喜迁莺 别内 归潜志卷四》
时间: 2025-01-01 18:19:12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喜迁莺 别内 归潜志卷四
作者: 王特起 〔元代〕
东楼欢宴。记遗簪绮席,题诗纨扇。月枕双欹,云窗同梦,相伴小花深院。旧欢顿成陈迹,翻作一番新怨。素秋晚,听阳关三叠,一尊相饯。留恋。情缱绻。红泪洗妆,雨湿梨花面。雁底关河,马头星月,西去一程程远。但愿此心如旧,天也不违人愿。再相见,把生涯分付,药炉经卷。
白话文翻译
在东楼上欢庆宴会,记得那华丽的席面,还有在绮席上题写的诗句。月亮衬托着两边的倚枕,云窗共做同一个梦,伴着小花在深院中。往日的欢愉已成往事,反倒增添了新的怨恨。在素雅的秋晚,听那《阳关三叠》,一杯酒送别朋友,依依不舍,情意缱绻。红泪洗去妆容,雨水打湿了梨花的面容。雁阵飞越关河,马头映着星月,向西行去,路途渐远。只希望我的心如往日一般,天也不辜负我的愿望。再见时,把我的生涯托付给你,像药炉与经卷那样珍贵。
注释
字词注释
- 遗簪:遗落的簪子,象征着往日的情感与记忆。
- 纨扇:用丝绸制成的扇子,常用于文人雅集。
- 阳关三叠:古乐曲名,象征离别时的伤感。
- 洗妆:指因泪水而使妆容变得模糊,表现出伤感情绪。
- 药炉经卷:象征着追求学问和精神寄托。
典故解析
- 阳关:古代通往西域的关口,是离别和故乡的象征。
- 梨花:象征脆弱和美丽,常用来比喻一位女子的柔情。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王特起,元代诗人,生平事迹不详,但其诗作多表现出细腻的情感和对生活的深刻思考,风格独特。
创作背景
此诗写于离别之际,表达了对往昔欢愉时光的怀念与对未来的期盼,反映了诗人在社会动荡时期对人情、友谊的深切思考。
诗歌鉴赏
《喜迁莺 别内》是一首充满情感的送别诗,借助细腻的意象描绘了离别时的愁绪。开篇的“东楼欢宴”引导读者进入一个欢快的场景,但随即转入对往事的追忆与对新怨的感慨,形成鲜明的对比。诗中“月枕双欹,云窗同梦”的描写,营造出一种梦幻而又温馨的氛围,表达了与友人共度的美好时光。
随着情感的深入,作者感受到旧欢已成陈迹,新的怨愁随之而来,显示出离别的无奈和对时光流逝的伤感。尤其是“红泪洗妆,雨湿梨花面”,通过细腻的描写传达出愁绪的深重,增强了诗的情感张力。整首诗通过音乐、自然意象的结合,形成了一种浓厚的离别氛围,折射出诗人对友人的真挚情感与对未来的美好祝愿。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东楼欢宴”:描写欢聚的场景。
- “记遗簪绮席”:暗示曾经快乐的回忆。
- “月枕双欹,云窗同梦”:描绘两人共度的美好时光。
- “旧欢顿成陈迹,翻作一番新怨”:感受到过去的快乐已成往事,现有的怨恨随之而来。
- “素秋晚,听阳关三叠”:在秋夜中,听到离别的曲调,增加了伤感。
- “红泪洗妆,雨湿梨花面”:通过细腻的描写,表达离别的愁苦。
- “雁底关河,马头星月,西去一程程远”:描绘旅途的遥远与孤独。
- “但愿此心如旧,天也不违人愿”:表达对友谊的期许与祝愿。
修辞手法
- 比喻:如“月枕双欹”比喻温柔的夜晚情景。
- 拟人:如“红泪洗妆”赋予情感以生命。
- 对仗:整首诗多处使用对仗工整的句子,增强了诗歌的韵律感。
主题思想
整首诗围绕着离别的情感展开,既有欢庆的过往,也有对未来的憧憬,表现出诗人对友谊的珍视和对生活的深刻思考。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东楼:象征着温馨的回忆与聚会的场所。
- 月、云:自然意象,象征着梦幻与柔情。
- 梨花:象征着美丽与脆弱,反映离别的伤感。
- 雁、关河:象征旅途的遥远与孤独。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提到的“阳关三叠”指的是什么?
A. 一种乐曲
B. 一种饮料
C. 一种舞蹈
答案:A -
“红泪洗妆”中的“红泪”代表什么?
A. 喜悦
B. 悲伤
C. 愤怒
答案:B -
诗中提到的“西去一程程远”主要表达了什么情感?
A. 期待
B. 离愁
C. 兴奋
答案: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李白的《静夜思》:同样表达了对友人和故乡的思念。
- 苏轼的《水调歌头》:表达了对人生无常的感慨。
诗词对比
王特起的《喜迁莺》与李清照的《如梦令》在主题上都涉及离别与思念,但王特起更侧重于对友谊的珍视,而李清照则更多地表现出个人的孤独与哀愁。两者在情感表达上各有千秋,展现了不同的艺术风格。
参考资料
推荐书目
- 《元代诗词选》
- 《古典诗词鉴赏》
- 《中国古代文学史》
这些书籍可以帮助读者深入理解元代诗人的情感世界以及诗词的艺术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