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洞仙歌 舍后山中见群鹿》

时间: 2025-01-06 15:41:59

孤峰碧峭,长云中瑶草。

群鹿**怪希有。

想嵩阳少室,曾伴松乔,知踏遍、白石苍苔多少。

逸人尘外趣,医凤骖鸾,梦上瀛洲历蓬岛。

蓦见此山中、便对烟霞,喜共约、长为侪友。

为借问、仙翁在何方,愿同往从之,遍窥岩岫。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孤峰碧峭,长云中瑶草。
群鹿怪希有。想嵩阳少室,曾伴松乔,
知踏遍白石苍苔多少。
逸人尘外趣,医凤骖鸾,
梦上瀛洲历蓬岛。
蓦见此山中便对烟霞,
喜共约长为侪友。
为借问仙翁在何方,
愿同往从之,遍窥岩岫。

白话文翻译:

在高耸的孤峰上,碧绿的山峰显得格外峻峭,长长的云雾中生长着瑶草。成群的鹿儿实在是难得一见。我想起嵩山和少室山,曾经与高大的松树为伴,知道它们踏遍了多少白色的石头和苍翠的苔藓。隐逸之人追求的就是这种超凡脱俗的趣味,像是医治凤凰、骖鸾的药方,梦中游历了瀛洲和蓬莱的仙岛。突然在这山中与烟霞相遇,高兴地希望与它们长久做朋友。我想问问仙翁现在在哪里,愿意和他一起去,遍游山岩的奇景。

注释:

  • 孤峰碧峭:形容山峰孤立而碧绿、陡峭。
  • 瑶草:指珍贵的草木,象征仙境中的植物。
  • 嵩阳少室:指嵩山和少室山,都是著名的道教圣地。
  • 白石苍苔:白色的岩石和苍绿的苔藓,描绘自然景色。
  • 逸人:指隐士或追求闲适生活的人。
  • 凤骖鸾:传说中的神鸟,象征高贵和仙灵。
  • 瀛洲、蓬岛:传说中的仙境,象征理想的生活。

诗词背景:

  • 作者介绍:梁寅,元代诗人,以其清新脱俗的风格和对自然的热爱而闻名。
  • 创作背景:该诗创作于元代,当时社会动荡,很多文人选择隐居山林,追求内心的宁静与自由。

诗歌鉴赏:

这首《洞仙歌·舍后山中见群鹿》描绘了一个与世隔绝的美丽山野,诗人通过对自然景色的细腻描写,表达了对隐逸生活的向往与追求。诗中的孤峰、瑶草、群鹿等意象,构成了一个理想的自然境界,反映了诗人内心的宁静与渴望。尤其是在提到与仙人相约的部分,表现出一种对超脱世俗的向往和对理想生活的憧憬。诗中“医凤骖鸾,梦上瀛洲历蓬岛”的描写,进一步渲染了诗人对仙境的渴望,体现出一种悠然自得的生活态度。全诗结构严谨,意象丰富,情感真挚,展现了元代文人特有的精神风貌。

诗词解析:

  • 逐句解析

    • 第一联描绘高耸的孤峰和瑶草,表现出自然的清幽。
    • 第二联提到群鹿的稀有,暗示隐逸生活的珍贵与不易。
    • 第三联追忆名山,表现出对过往经历的怀念。
    • 第四联表达隐逸的乐趣,暗示着对理想生活的向往。
    • 第五联通过梦境的描写,渲染出一种超凡脱俗的意境。
    • 第六联与烟霞的邂逅,象征着与自然的深度交融。
    • 第七、八联直接表露出对仙人的向往及探索自然的决心。
  • 修辞手法

    • 比喻:将自然景物比作理想生活,增强了意象的生动性。
    • 拟人:烟霞被赋予友谊的特质,使自然更具灵性。
    • 对仗:如“医凤骖鸾,梦上瀛洲”,增强了诗歌的韵律感。
  • 主题思想:整首诗围绕隐逸生活与自然的和谐展开,表达了对自然美的赞美和对世外桃源的向往。

意象分析:

  • 孤峰:象征孤独和高洁。
  • 瑶草:象征仙境与珍贵的自然。
  • 群鹿:象征纯真与稀有,代表诗人对隐逸生活的渴望。
  • 烟霞:象征神秘与灵性,表现诗人与自然的共鸣。
  • 仙翁:象征智慧与理想。

互动学习:

  • 诗词测试
    1. 诗中提到的“白石苍苔”描绘了什么样的景象?
      • A. 荒凉的沙漠
      • B. 绿意盎然的山林
      • C. 古老的遗址
    2. 诗人对隐逸生活的态度是?
      • A. 逃避现实
      • B. 向往与追求
      • C. 不屑一顾

答案

  1. B
  2.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 相关作品推荐:可以参考王维的《山中与幽人对酌》、李白的《庐山谣》等,均表达了对自然与隐逸生活的渴望。
  • 诗词对比:王维的作品更侧重于人与自然的和谐,而梁寅则深入探讨对理想生活的追求,体现出不同的艺术风格。

参考资料:

  • 《元代诗词选》
  • 《诗词鉴赏辞典》
  • 《中国古典诗词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