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沽亭道中 其一》

时间: 2025-01-17 09:54:12

野亭依柳树,水路出桑林。

问俗谁能解?

怀思自不禁。

远山归眼小,孤雁入云深。

可笑西京客,持杯学楚吟。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野亭依柳树,水路出桑林。
问俗谁能解?怀思自不禁。
远山归眼小,孤雁入云深。
可笑西京客,持杯学楚吟。

白话文翻译:

这首诗描绘了一幅宁静的乡村景象:野外的凉亭倚靠在柳树旁,水路从桑树林中蜿蜒而出。我问世俗的事情,谁能理解呢?我的思绪却无法自已。远处的山显得很小,孤雁飞入深深的云中。可笑的是,西京的客人,手持酒杯,却在模仿楚地的吟唱。

注释:

  • 野亭:指乡间的凉亭。
  • :依靠、倚靠。
  • 水路:水面上的通道。
  • 桑林:桑树成林。
  • 问俗:询问世俗的事情。
  • 怀思:怀念、思念。
  • 归眼小:远山在眼中看起来很小。
  • 孤雁:孤独的雁,象征孤独或思乡。
  • 西京:指长安,古时的京城。
  • 楚吟:指楚地的诗歌风格。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王冕(1287年-1359年),元代诗人、画家,素有“画坛”与“诗坛”的声誉。他的诗作以情感真挚、意境深远著称,常描写自然景观与个人情感,具有浓厚的生活气息。

创作背景:

《沽亭道中》是王冕在一次旅行途中所作,描写了他在乡村的所见所感,反映了对自然的热爱和对世俗生活的思考。诗中流露出对故乡的思念以及对当时社会风气的讽刺。

诗歌鉴赏:

《沽亭道中 其一》通过生动的自然描写和深邃的情感表达,展现了诗人对乡村生活的热爱与对社会风气的反思。开篇“野亭依柳树,水路出桑林”,描绘了一个安静而美丽的乡村景象,给人一种清新宁静的感觉。接下来的“问俗谁能解?怀思自不禁”,则转向内心的思考,表达了诗人对世俗的困惑与无奈,以及对故乡的思念之情。诗中“远山归眼小,孤雁入云深”描绘了孤独的景象,远山的渺小与孤雁的孤独相映成趣,象征着诗人内心的孤独与渴望。最后一句“可笑西京客,持杯学楚吟”则带有讽刺意味,指出一些人只会模仿而不懂得真正的情感。这首诗不仅有着优美的意象,更蕴含着深刻的思想,反映了王冕对生活的思考和对传统文化的追求。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野亭依柳树:描绘了一个宁静的场景,亭子与柳树相依,给人一种安详、宁静的感觉。
  2. 水路出桑林:水路如同从桑树林中流出,进一步增强了自然的气息,暗示乡村的生活氛围。
  3. 问俗谁能解?:表达对世俗问题的困惑,感叹了解世俗的人寥寥无几。
  4. 怀思自不禁:内心的思念之情无法自控,流露出浓厚的乡愁。
  5. 远山归眼小:远处的山在眼中变得渺小,表现了诗人对自然的感悟。
  6. 孤雁入云深:孤雁飞入深云,象征孤独,表达了诗人内心的孤寂。
  7. 可笑西京客:讽刺那些只会模仿的人,显示出诗人对真实情感的渴望。
  8. 持杯学楚吟:西京客人手持酒杯吟诵楚词,表面上看似优雅,实际上却缺乏真实情感。

修辞手法:

  • 对仗:如“野亭”与“水路”、“孤雁”与“西京客”,使诗句更加和谐美。
  • 比喻:孤雁象征着诗人的孤独与思乡之情。
  • 拟人:将自然景物赋予人的情感,使读者更易产生共鸣。

主题思想:

整首诗表达了诗人对自然的热爱与对世俗的思考,通过对乡村景象的描绘,流露出对故乡的思恋与对社会风气的讽刺,表现出一种深沉而细腻的情感。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野亭:象征宁静与自然。
  • 柳树:常与柔情、思念相联系。
  • 桑林:代表乡村的生机与生活。
  • 孤雁:象征孤独与思乡。
  • 西京:背景代表了繁华与浮华的对比。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问俗谁能解”的意思是? A. 询问世俗的事情
    B. 了解一切
    C. 不在乎世俗
    D. 追求世俗

  2. “孤雁入云深”中的孤雁象征了什么? A. 飞翔的自由
    B. 孤独与思乡
    C. 友谊
    D. 旅行的乐趣

  3. 诗人对西京客的看法是? A. 尊重
    B. 讽刺
    C. 赞美
    D. 认同

答案:

  1. A
  2. B
  3.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李白《静夜思》
  • 杜甫《月夜忆舍弟》
  • 白居易《赋得古原草送别》

诗词对比:

  • 王冕《沽亭道中》李白《静夜思》的对比:两首诗都表达了思乡之情,但王冕侧重于对自然的细腻描写,而李白则更直接地表达了对故乡的思念。
  • 王冕《沽亭道中》白居易《赋得古原草送别》的对比:两者都涉及乡村生活,但王冕的诗中更强调个人感受与社会风气的反思,而白居易则是通过草的生长与凋零来表达人生的无常与感慨。

参考资料:

  1. 《元代诗人王冕研究》
  2. 《中国古典诗词鉴赏》
  3. 《王冕诗歌全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