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沁园春 监察师巨源将辟予为政,因读嵇康与》
时间: 2025-01-04 06:54:07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自古贤能,壮岁飞腾,老来退闲。
念一身九患,天教寂寞,百年孤愤,日就衰残。
麋鹿难驯,金镳纵好,志在长林丰草间。
唐虞世,也曾闻巢许,遁迹箕山。
越人无用殷冠。怕机事缠头不耐烦。
对诗书满架,子孙可教,琴樽一室,亲旧相欢。
况属清时,得延残喘,鱼鸟溪山任往还。
还知否,有绝交书在,细与君看。
白话文翻译
自古以来,聪明能干的人在年轻时都能飞黄腾达,到了老年便选择隐退安闲。我常常思索自己身上有九种烦恼,天命让我感到孤寂,经历了百年的孤独愤懑,日子渐渐衰老。即使麋鹿难以驯服,金镳再好,志向仍然在那丰盛的林草之间。唐虞之世,也曾听说过巢许的隐居,逃避到箕山去。越人的功名无用,害怕那些缠人的琐事,内心不耐烦。面对书籍满架,子孙可以教导,琴樽相伴,老友欢聚。更何况在这清明的时代,能够延续余生,随心所欲地游玩于溪山之间。你还知道吗,有绝交的书信在这里,仔细与君分享。
注释
- 贤能:指有才智和能力的人。
- 壮岁飞腾:年轻时的辉煌成就。
- 九患:指生活中的各种烦恼。
- 遁迹:隐居,逃避世俗生活。
- 越人:指越国的人,古代对越地的称呼。
- 机事:指世俗的事务。
典故解析
- 唐虞世:传说中的贤明帝王时代,象征理想的政治。
- 巢许:指巢父和许由,传说中隐居的贤人,展现对隐逸生活的向往。
- 箕山:指传说中的隐士所居之地,象征逃避世俗的理想场所。
作者介绍
白朴(约1280—1360年),元代杂剧作家、诗人,名白,字道明,号山人。生于元代初期,生活在一个政治动荡、社会变革的时代。他的作品常以反映个人理想及社会现实为特征,语言清新,风格独特。
创作背景
本诗创作于元代,正值社会动荡、士人失落的时期。白朴在诗中抒发了对个人命运的思考及对隐逸生活的向往,反映了当时文人对理想生活的追求与对现实的不满。
诗歌鉴赏
本诗以“自古贤能”开头,直接引入对人生的思考,展现了作者对生命意义的哲学反思。通过回顾历史,诗人将自己与古代贤人相提并论,暗示即使在今天,追求高尚理想的价值依然存在。诗中充满了对孤独和衰老的感慨,表达了诗人对个人困境的无奈与对理想生活的渴望。
诗人用“麋鹿难驯”比喻世俗生活的纷扰,展示了他对自由和宁静的向往。在描绘了自己内心的孤独与无奈后,诗人又展现出一种对待生活的从容态度:面对书籍和友人,他选择了享受当下的快乐。这种转变反映了诗人对生活的深刻理解,即使身处逆境,仍可在书香与友谊中找到慰藉。
最后,提及“绝交书”,则暗示着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变迁,亦彰显了诗人对往昔的怀念与对未来的思考,呈现出一种淡然与洒脱的生活态度。
逐句解析
-
自古贤能,壮岁飞腾,老来退闲。
- 讨论古往今来的贤才,年轻时拼搏奋进,老年时选择隐退安闲。
-
念一身九患,天教寂寞,百年孤愤,日就衰残。
- 反思人生中的种种烦恼,感叹命运的孤独与时间的流逝。
-
麋鹿难驯,金镳纵好,志在长林丰草间。
- 比喻生活的纷扰和追求自由理想的坚持。
-
唐虞世,也曾闻巢许,遁迹箕山。
- 提到理想中的隐居生活,表达对理想政治的向往。
-
越人无用殷冠。怕机事缠头不耐烦。
- 反映对世俗名利的厌倦,渴望远离繁忙琐事。
-
对诗书满架,子孙可教,琴樽一室,亲旧相欢。
- 描绘书香世家的生活,享受与亲友的欢乐时光。
-
况属清时,得延残喘,鱼鸟溪山任往还。
- 赞美当下的清明时代,以悠然自得的姿态生活。
-
还知否,有绝交书在,细与君看。
- 提及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暗示着对过去的回忆和分享。
修辞手法
- 比喻:使用“麋鹿难驯”来形象化生活的难以掌控。
- 对仗:如“琴樽一室,亲旧相欢”,展现对称美。
- 排比:通过列举烦恼,增强诗意的层次感。
主题思想
整首诗围绕着人生的反思与理想的追求,表达了对隐逸生活的向往和对世俗纷扰的厌倦。诗人在感叹时间流逝与孤独的同时,也展现出一种内心的从容和对美好生活的期望。
意象分析
- 贤能:象征智慧与才能。
- 麋鹿:代表难以驯服的生活。
- 琴樽:象征文人雅士的生活情趣。
- 溪山:象征自由与自然的理想生活。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提到“自古贤能”的意思是: A. 现代人才
B. 古代有才之人
C. 所有普通人 -
诗中“老来退闲”表达了什么情感? A. 对繁忙工作的向往
B. 对隐逸生活的向往
C. 对年轻时光的怀念 -
诗中提到的“绝交书”主要指: A. 朋友之间的信件
B. 与他人的关系变迁
C. 生活琐事
答案
- B
- B
- B
相关作品推荐
- 《离骚》屈原
- 《静夜思》李白
- 《登高》杜甫
诗词对比
- 《登高》:杜甫在诗中表达了对国家命运的忧虑,与白朴的个人思考形成对比。
- 《静夜思》:李白通过对月的思考,表达了对故乡的思念,与白朴的孤独感相呼应。
推荐书目
- 《元曲选》
- 《中国古代诗词精华》
- 《白朴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