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拨不断·自叹 恰春朝,又秋宵。春花秋月何时了?花到三春颜色消,月过十五光明少。月残花落。
白话文翻译:
恰好是春天的早晨,又到了秋天的夜晚。春花秋月何时才能结束?花儿到了第三个春天颜色就消退了,月亮过了十五天光亮就减少了。月亮残缺,花儿凋落。
注释:
- 恰春朝:正好是春天的早晨。
- 又秋宵:又到了秋天的夜晚。
- 春花秋月何时了:春花秋月的美好时光何时才能结束。
- 花到三春颜色消:花儿到了第三个春天,颜色就开始消退。
- 月过十五光明少:月亮过了十五天,光亮就减少了。
- 月残花落:月亮残缺,花儿凋落。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王和卿,元代诗人,生平不详。其诗作多表现对时光流逝的感慨和对人生无常的思考。
创作背景: 这首诗表达了诗人对春花秋月美好时光流逝的无奈和感慨,反映了诗人对生命短暂和自然规律的深刻认识。
诗歌鉴赏: 这首诗通过对春花秋月的描绘,表达了诗人对时光流逝的深刻感慨。诗中“春花秋月何时了”一句,直接抒发了对美好时光短暂和不可挽回的无奈。后两句“花到三春颜色消,月过十五光明少”则进一步通过具体的自然现象,形象地展现了时光的无情和生命的短暂。最后“月残花落”一句,以景结情,加深了诗歌的哀愁氛围,使读者对生命的无常和自然的规律有了更深的体会。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恰春朝,又秋宵”:诗人通过对比春朝和秋宵,突出了时间的流转和季节的更替。
- “春花秋月何时了”:这句直接抒发了对美好时光流逝的无奈和感慨。
- “花到三春颜色消”:通过具体的自然现象,形象地展现了时光的无情和生命的短暂。
- “月过十五光明少”:进一步通过月亮的变化,加深了对时光流逝的感慨。
- “月残花落”:以景结情,加深了诗歌的哀愁氛围。
修辞手法:
- 对比:通过春朝和秋宵的对比,突出了时间的流转。
- 拟人:将春花秋月赋予人的情感,增强了诗歌的表现力。
- 对仗:诗中多处使用对仗,如“春花秋月”、“花到三春”等,增强了诗歌的节奏感。
主题思想: 这首诗的中心思想是对时光流逝和生命短暂的深刻感慨,反映了诗人对自然规律和人生无常的深刻认识。
意象分析:
- 春花:象征着生命的美好和短暂。
- 秋月:象征着时间的流转和生命的无常。
- 月残花落:象征着美好时光的结束和生命的凋零。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春花秋月何时了”表达了什么情感? A. 喜悦 B. 无奈 C. 愤怒 D. 平静
- “花到三春颜色消”中的“三春”指的是什么? A. 春天的三个月 B. 春天的第三个阶段 C. 春天的第三年 D. 春天的第三天
- “月过十五光明少”中的“十五”指的是什么? A. 十五天 B. 十五个月 C. 十五个季节 D. 十五个年头
答案:1. B 2. A 3. A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李煜《虞美人·春花秋月何时了》
- 苏轼《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
诗词对比:
- 李煜的《虞美人·春花秋月何时了》同样表达了诗人对春花秋月美好时光流逝的无奈和感慨。
- 苏轼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则更多地表达了对人生哲理的思考和对自然美的赞美。
参考资料: 推荐书目:
- 《中国古代诗歌选》
- 《元代诗歌研究》
- 《王和卿诗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