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庭芳 赠赵雷二先生》
时间: 2025-01-19 21:34:28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满庭芳 赠赵雷二先生
作者: 马钰 〔元代〕
听予叮嘱,休捱饥寒。
休执外乐歌欢。
休做风狂九伯,谄诈多般。
休起无明业火,更休思名利相干。
休心急,也休迷休执,休受人谩。
只守平常度日,处无为清静,自是长安。
大道冲和真气,全在心闲。
欲要性停命住,万缘消自结金丹。
神光灿,定将来,云步仙坛。
白话文翻译:
这首诗表达了对赵雷二先生的劝诫和祝福。首先,诗人叮嘱他不要忍受饥寒,也不要过于追逐外界的欢乐和歌唱。接着,劝他不要像风狂的九伯那样,行事谄诈和多变。也要避免心中无明的业火,不要与名利有过多的牵连。进一步的劝诫是,心态要平和,不要急躁,也不要被外界的谩骂所影响。保持平常心,过一种无为的清静生活,才是真正的长安。大道的真气在于心灵的闲适。如果想要内心的宁静与生命的安定,万事万物的纷扰都能化为金丹。最终,神光灿烂,就能迎来美好的未来,步入仙坛。
注释:
- 叮嘱: 细致的劝告。
- 饥寒: 饥饿和寒冷,象征困苦。
- 执外乐歌欢: 过于执着于外界的欢乐与歌唱。
- 风狂九伯: 指九伯(神话人物),形容狂妄不羁的人。
- 无明: 无知、迷惑。
- 名利: 名声和利益。
- 无为: 不强求,顺其自然。
- 长安: 安定、宁静的生活状态。
- 真气: 指内心的真诚与气质。
- 金丹: 道教中的修炼成果,象征精神的升华。
- 云步仙坛: 形容达到仙人境界,步入理想的生活状态。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马钰,元代著名道士和诗人,生于元代初期,精通道教理论,主张修身养性,追求内心平和与自然的理想。他的诗歌多涉及哲理和修行,风格清新脱俗,富有禅意。
创作背景:
此诗作于马钰与赵雷二先生的交往时期,诗中充满了对朋友的关怀与劝诫,旨在提醒他在纷繁复杂的社会中保持内心的宁静与清明,追求真正的精神世界。
诗歌鉴赏:
《满庭芳 赠赵雷二先生》是一首充满哲理与人文关怀的诗作。诗人在作品中对赵雷二先生的劝诫,体现了他对生活的深刻理解和对朋友的真挚情谊。诗中反复出现的“休”字,体现了诗人对世俗纷争的拒绝和对内心宁静的追求。通过对外在名利与欢乐的放弃,诗人引导朋友走向一种无为而治的生活方式。
诗中提到的“大道冲和真气”,不仅是道教理念的体现,也反映了诗人对自然与生命的深刻思考。通过强调“心闲”,诗人指出,内心的平和是获取真实生命的关键,只有在心灵的宁静中,才能迎来生命的光辉与未来的希望。最后,诗人以“云步仙坛”结尾,描绘了理想的境界,象征着精神的升华与道德的完善。
整首诗通过简单而富有哲理的语言,传达了深远的思想,激励人们珍视内心的宁静,追求更高的精神境界,展现了元代文人的风范和道教文化的影响。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听予叮嘱,休捱饥寒。
- 听从我的叮嘱,不要忍受饥饿和寒冷。
-
休执外乐歌欢。
- 不要过于执着于外界的快乐与歌唱。
-
休做风狂九伯,谄诈多般。
- 不要像风狂的九伯那样,行事谄诈,变化无常。
-
休起无明业火,更休思名利相干。
- 不要心中起无明之火,也不要执着于名利。
-
休心急,也休迷休执,休受人谩。
- 不要心急,也不要迷惑和执着,更不要受外界的谩骂。
-
只守平常度日,处无为清静,自是长安。
- 只需守住平常的日子,过一种无为清静的生活,便是长安。
-
大道冲和真气,全在心闲。
- 大道的真气在于心的闲适。
-
欲要性停命住,万缘消自结金丹。
- 想要内心的宁静与生命的安定,万事万物的纷扰都能化为金丹。
-
神光灿,定将来,云步仙坛。
- 神光灿烂,未来必将如愿,步入仙人之境。
修辞手法:
- 对仗: 整首诗在结构上多次运用对仗,比如“休心急,也休迷休执”。
- 比喻: “云步仙坛”用云作为比喻,形容一种理想的境界。
- 反复: “休”的反复使用,强化了劝诫的语气。
主题思想:
这首诗的中心思想在于倡导内心的宁静与无为,劝诫朋友在追求生命的意义时,应放下外在的纷扰,追求内心的和谐与安宁。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饥寒: 象征生活的困苦与艰难。
- 乐歌欢: 代表外在的享乐与欢乐。
- 无明: 象征无知与迷惑。
- 金丹: 道教象征内心修炼的成果。
- 云步仙坛: 象征理想的生活状态与精神的升华。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反复出现的“休”字主要表达了什么?
A. 劝诫
B. 愤怒
C. 欢喜 -
诗中提到的“无明业火”指的是什么?
A. 无知和愚昧
B. 光明和希望
C. 名利与权力 -
“云步仙坛”象征着什么?
A. 追求名利
B. 追求理想的境界
C. 生活的平淡
答案:
- A
- A
-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静夜思》 李白
- 《登鹳雀楼》 王之涣
诗词对比:
- 《静夜思》通过对月亮的描绘表达了思乡之情,强调了内心的孤独与渴望;而《满庭芳》则通过对朋友的劝诫,传达了内心的宁静与无为的智慧,展示了不同的情感基调与哲学思考。
参考资料:
- 《元代诗人研究》
- 《道教文化与诗词》
- 《古诗词鉴赏与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