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言 其一○五》

时间: 2025-01-17 10:02:29

不须两两与三三,秖在昆崙第一岩。

逢润自然情易伏,遇炎常恐性难降。

有时直入三元户,无事还归九曲江。

世上有人烧得住,寿齐天地更无双。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不须两两与三三,
秖在昆崙第一岩。
逢润自然情易伏,
遇炎常恐性难降。
有时直入三元户,
无事还归九曲江。
世上有人烧得住,
寿齐天地更无双。

白话文翻译:

这首诗表达了对于修道和自然的体悟,无需拘泥于繁琐的数字和条条框框,只需在昆仑山的第一座岩石上修行。遇到润泽的时节,自然的情感容易安抚,但在炎热的时候,常常害怕自己的性情难以克制。有时能够直接进入三元的门,无事时又回归九曲江。世上有些人能够将自己的情绪和性情控制得很好,他们的寿命与天地同在,独一无二。

注释:

字词注释:

  • 两两与三三:指繁琐的数字和条条框框。
  • 昆崙:古代中国神话中的仙山,象征着修道和长生。
  • 逢润:遇到滋润的时节,指自然状态的调和。
  • 三元户:道教中的重要概念,代表三种重要的境界或状态。
  • 九曲江:可能指代一种回归自然或柔和的状态。

典故解析: 昆仑山在中国古代神话中被视为众神的居所,象征着长生不老和修道的理想。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吕岩,唐代道士,后来成为道教的代表性人物之一。他以清新脱俗的诗风和高深的道理著称,诗歌多表现对自然和修道的思考。

创作背景: 本诗创作于吕岩对修道理念的深入思考时期,表达了他对自然与修行的理解,同时也反映了社会对道教的关注和信仰的转变。

诗歌鉴赏:

这首诗以昆仑山为象征,引导读者思考内心的宁静与修道的境界。开篇便以“不须两两与三三”开宗明义,强调修道不应拘泥于表面的形式,而应追求内在的真实。在昆仑的第一岩上,诗人感受到自然的润泽与情感的安宁,而在炎热的时节又常常面临性情难以自控的挑战。这种对比深化了诗的主题,展现了人生的复杂与修道的艰辛。

诗的后半部分,通过“有时直入三元户,无事还归九曲江”表达了修道者的体验,暗示在达到某种境界后,仍然可以选择回归自然,回归平和的生活。最后,诗人提到“世上有人烧得住”,暗示有些人能够掌控自己的情绪与性情,从而达到与天地同寿的境界,这种人自然是极为罕见的。

整首诗浑然天成,意境深远,既有哲理深邃的思考,又有自然界的和谐美感,展现了吕岩的道教哲学和对生命的独到见解。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不须两两与三三:不需要拘泥于复杂的数字和条目。
  2. 秖在昆崙第一岩:只需在昆仑的第一座岩石上修行。
  3. 逢润自然情易伏:遇到滋润的时节,情感自然容易安抚。
  4. 遇炎常恐性难降:在炎热的时候,常常害怕性情难以克制。
  5. 有时直入三元户:有时能够直接进入三元的境界。
  6. 无事还归九曲江:无所事事时又回归九曲江,象征回归自然的宁静。
  7. 世上有人烧得住:世上有些人能够控制自己的情绪。
  8. 寿齐天地更无双:他们的寿命与天地同在,独一无二。

修辞手法:

  • 对仗:如“逢润自然情易伏,遇炎常恐性难降”,形成鲜明的对比。
  • 象征:昆仑山、三元户、九曲江等意象都象征着修道和人生的不同境界。

主题思想: 整首诗体现了对道教修道理念的思考,强调修道不应拘泥于外在形式,而应追求内心的真实与宁静。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昆仑:象征长生与修道的理想。
  • 三元:道教中的重要境界。
  • 九曲江:代表自然与和谐的状态。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这首诗的主要意象是什么? A. 三元户
    B. 昆仑
    C. 九曲江
    D. 以上都是

  2. “不须两两与三三”表达了什么样的思想? A. 追求数字的复杂性
    B. 追求内心的真实
    C. 享受生活的简单
    D. 以上都是

  3. 诗中提到的“烧得住”,指的是什么? A. 能控制情绪的人
    B. 能长寿的人
    C. 能修道的人
    D. 以上都是

答案:

  1. D
  2. B
  3. A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道德经》:老子的经典之作,探讨道与德的关系。
  • 《庐山谣》:李白的诗作,表达对自然的敬仰。

诗词对比: 吕岩的《七言 其一○五》与王维的《山居秋暝》在意境上有相似之处,都是对自然与内心的思考。吕岩更强调修道的内涵,而王维则注重自然的描绘与感受。

参考资料:

  1. 《中国古代诗词概论》
  2. 《道教文化与诗歌》
  3. 《唐代诗人吕岩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