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刑赋》

时间: 2024-12-29 03:44:50

圣主何曾识仲都,可嗟社稷在须臾。

市东便是神仙窟,何必乘舟泛五湖。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临刑赋
作者: 杨损 〔唐代〕

圣主何曾识仲都,可嗟社稷在须臾。
市东便是神仙窟,何必乘舟泛五湖。

白话文翻译:

圣明的君主何曾认识仲都呢?可叹国家的兴亡只在瞬息之间。
市东就有神仙的洞府,何必乘船去泛游五湖呢?

注释:

字词注释:

  • 圣主:指明君、贤明的统治者。
  • 仲都:可能指仲尼(孔子),象征有识之士。
  • 社稷:指国家和人民的利益。
  • 须臾:瞬间、短暂的时间。
  • 市东:市集的东边。
  • 神仙窟:神仙居住的地方,象征理想的境地。
  • 五湖:泛指江湖,象征广阔的天地。

典故解析:

  • 仲都:在古代文献中,仲都通常作为聪明能干的象征,寓意对国家的治理。
  • 五湖四海:意指四面八方,表达了对自由和理想境地的向往。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杨损是唐代的一位诗人,以其清新洒脱的风格著称。他的诗歌常常表达对社会现实的不满和对理想生活的向往。

创作背景:
此诗作于社会动荡之时,诗人借用神仙的意象,反映了自身对现实的无奈与对理想的渴望,表达了对国家命运的深刻关切。

诗歌鉴赏:

《临刑赋》通过对比现实与理想,表现了诗人内心的矛盾与挣扎。在开篇,诗人直指国家的统治者未能识别真正的贤才,暗示了政治上的昏庸与对人才的忽视。接连的“可嗟”二字,充满了忧伤与无奈,显示出对国家命运的担忧。

转而提及“市东便是神仙窟”,诗人似乎在提醒人们,理想的生活并不需要远行寻求,身边便有美好的存在。这种对比不仅反映了诗人对现实的不满,也表达了他对理想的向往。在“何必乘舟泛五湖”一句中,诗人用“泛舟”的意象传达出对寻求自由的渴望,同时也隐含了一种对尘世生活的否定。

整体来看,诗中情感丰富,层次分明,展示了诗人对社会的深切关注和对理想生活的热烈追求。诗人的思考不仅关乎个人的命运,更关乎国家的未来,传达出一种普遍的社会责任感。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圣主何曾识仲都:质疑明君是否能识别真正的贤才,反映出对政治的失望。
  2. 可嗟社稷在须臾:感叹国家的存亡瞬息之间,流露出对国家命运的忧虑。
  3. 市东便是神仙窟:暗示理想的生活就在身边,不必远求。
  4. 何必乘舟泛五湖:强调对理想生活的渴望,同时表达对现实的不满。

修辞手法:

  • 对比:现实与理想的对比,增强了诗歌的情感深度。
  • 反问:通过反问引发读者的思考,增强了诗的感染力。

主题思想:
全诗的中心思想在于对政治现实的批判和对理想生活的追求,表达了诗人对社会的关怀和对未来的期望。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圣主:象征着理想的统治者。
  • 仲都:象征贤者、理想的治理者。
  • 神仙窟:象征理想与自由的栖息地。
  • 五湖:象征广阔的世界与无限的可能。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提到的“仲都”主要象征什么?
    a) 现实的统治者
    b) 有识之士
    c) 神仙

  2. “社稷在须臾”表达了诗人对什么的感受?
    a) 人生的短暂
    b) 国家命运的脆弱
    c) 自然的美好

  3. 诗中提到的“神仙窟”指的是什么?
    a) 远方的理想生活
    b) 现实中的美好
    c) 传说中的仙境

答案:

  1. b
  2. b
  3. a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杜甫的《春望》:同样表达对国家的忧虑与个人的渴望。
  • 李白的《将进酒》:展现对人生理想的追求和对现实的叛逆。

诗词对比:

  • 《临刑赋》与《春望》均反映了诗人对国家命运的关注,但《春望》更多表现了悲伤与无奈,而《临刑赋》则在忧虑中蕴含了对理想生活的向往。

参考资料:

推荐书目:

  • 《唐诗三百首》
  • 《中国古代诗词鉴赏辞典》
  • 《唐代诗人传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