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奉和圣制送张尚书巡边》
时间: 2024-12-29 17:44:17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南庭胡运尽,北斗将星飞。
旗鼓临沙漠,旌旄出洛畿。
关山绕玉塞,烽火映金微。
屡献帷谋策,频承庙胜威。
躞蹀临河骑,逶迤度陇旂。
地脉平千古,天声振九围。
车马生边气,戈鋋驻落晖。
夏近蓬犹转,秋深草木腓。
饯送纡天什,恩荣赐御衣。
伫勒燕然颂,鸣驺计日归。
白话文翻译:
南方的胡人运势已尽,北斗星和将星高挂天际。
旗帜和鼓声在沙漠上响起,旌旗从洛阳地区飘扬。
关山环绕着玉塞,烽火照耀着金色的微光。
我屡次献上谋略,频频承受朝廷的恩威。
骑士轻盈地在河边走过,旌旗蜿蜒地越过山岭。
地脉在历史上平坦如昔,天声在九围之内响彻。
车马散发着边境的气息,戈矛在落日的余晖中停驻。
夏天临近,蓬草依然旋转,秋天深了,草木已枯。
我为你饯行,天子的恩荣赐予你华服。
我伫立在燕然山铭刻颂歌,期待你在日后归来。
注释:
- 胡运:指北方胡人(游牧民族)的势力。
- 北斗:指北斗星,象征军事将领或星象。
- 旌旄:指军旗。
- 玉塞:比喻边境的重地。
- 烽火:指边疆的战争信号。
- 帷谋策:指谏言与计策。
- 躞蹀:形容马的轻快步伐。
- 地脉:比喻地势或国土的稳定。
- 车马生边气:指边境的繁荣气象。
- 戈鋋:指武器。
- 纡天什:意指华美的衣物。
- 燕然:指燕然山,历史上有铭文的地方。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崔泰之,唐代诗人,生于盛唐,文学才华出众,善于描写边塞风光和边民生活。他的诗歌多描绘战争与和平的主题,充满了对边疆将士的敬意。
创作背景:
此诗是为送别张尚书(张公)赴边疆巡查而作,表达了对国家边防的关心与对将士们的敬仰,同时也体现了诗人对边疆生活的细致观察与深刻思考。
诗歌鉴赏:
《奉和圣制送张尚书巡边》是一首充满豪情壮志的边塞诗。诗中通过对自然景观的描绘和对战争气氛的渲染,展现了边疆的壮美与艰辛。开篇“南庭胡运尽,北斗将星飞”,诗人用天象的变化暗示着胡人的衰落和我方将领的崛起,营造出一种历史的深远感。
接下来的“旗鼓临沙漠,旌旄出洛畿”,则展示了边疆的军威和国土的辽阔。这种对比使人感受到边疆与中原的距离,同时增强了对张尚书出征的期待与荣光。最后,诗人以“伫勒燕然颂,鸣驺计日归”结束,表现了对张尚书归来的期盼,寄托了对未来胜利的希望。
整首诗结构严谨,意象丰富,体现了作者对国家、对边疆的深厚情感和对将士的敬意,尤其是“夏近蓬犹转,秋深草木腓”,展现了时间的推移与环境的变化,给人以深思。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南庭胡运尽:南方的胡人势力已经消退。
- 北斗将星飞:北斗星和将星高挂,象征着将领的荣耀。
- 旗鼓临沙漠:军队的旗帜和鼓声在沙漠上响起,表明征战的氛围。
- 旌旄出洛畿:军旗从洛阳地区飘扬,显示出军队的出征。
- 关山绕玉塞:关山环绕着边疆重地玉塞,描绘了边防的险要。
- 烽火映金微:烽火映照着金色的光辉,暗示战斗的紧张。
- 屡献帷谋策:我多次献上谋略和计策,表现出诗人对国家的忠诚。
- 频承庙胜威:屡次受到朝廷的恩典与威望。
- 躞蹀临河骑:骑士轻盈地走过河边,表现出边疆的活力。
- 逶迤度陇旂:旌旗蜿蜒着越过山岭,象征着进军的步伐。
- 地脉平千古:地脉千古以来一直平坦,象征着国家的安宁。
- 天声振九围:天上的声音在九围之内响起,暗示着国家的强大。
- 车马生边气:边境的繁荣气息,表现出经济的富饶。
- 戈鋋驻落晖:戈矛停驻在落日余晖中,暗示战争的结束。
- 夏近蓬犹转:夏天接近,蓬草依然在转动,象征着生命的延续。
- 秋深草木腓:秋天深了,草木已渐枯萎,表现出季节的变化。
- 饯送纡天什:为你饯行,天子的恩赐华服。
- 伫勒燕然颂:我伫立在燕然山铭刻颂歌,期待你的归来。
修辞手法:
- 对仗:如“南庭胡运尽,北斗将星飞”,展现对称美。
- 比喻:以“烽火”比喻战争的紧张氛围。
- 夸张:如“天声振九围”,强调国家的强大。
主题思想:
整首诗表达了对国家边防的关心,描绘了将士出征的壮丽场景,同时寄托了对胜利与和平的期盼,展现了诗人深厚的爱国情怀。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胡运:象征外敌的衰落。
- 北斗、将星:象征军事力量与荣耀。
- 烽火:象征战争与警报。
- 旌旗:象征军队的威风。
- 草木:象征自然的变化与时序。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提到“北斗”象征什么? A. 军事力量
B. 经济繁荣
C. 自然景观 -
“躞蹀临河骑”描绘了什么样的场景? A. 边疆的宁静
B. 骑士的轻快
C. 战争的残酷 -
“伫勒燕然颂”中燕然指的是什么? A. 一座山
B. 一位将领
C. 一种诗体
答案:
- A
- B
- A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王之涣《登鹳雀楼》
- 高适《别董大》
诗词对比:
- 王之涣《登鹳雀楼》:同样描绘边塞风光,渲染壮阔气势。
- 高适《别董大》:同样表达对将士的送别与祝福,风格相近。
参考资料:
- 《唐诗三百首》
- 《唐代诗人研究》
- 《边塞诗的艺术特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