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送澄江上人赴兴元郑尚书招
作者: 姚合 〔唐代〕
师经非纸上,师佛在心中。
觉路何曾异,行人自不同。
水云晴亦雨,山木夜多风。
闻结西方社,尚书待远公。
白话文翻译:
这首诗的意思是:学习并非仅仅依靠书本,而是要在内心中领悟。觉悟的道路本没有不同,行走的人却各有差异。水和云在晴天和雨天都是一样的,山中的树木在夜晚也总是风起。听说西方的社团正在聚会,尚书正在等候远道而来的朋友。
注释:
- 师经:学习的经书,指的是佛教的经典。
- 师佛:指内心的信仰和智慧。
- 觉路:觉悟的道路。
- 行人:行走的人,指代不同的修行者。
- 水云:水和云,象征自然的变化。
- 晴亦雨:无论是晴天还是雨天,都是自然的一部分。
- 社:指祭祀的集会或社团。
- 尚书:古代的官职,这里指代一位高官。
典故解析:
“闻结西方社”中的“西方社”可能指代佛教的信仰团体,强调与信仰相关的聚会和修行的社交活动。诗中提到的“尚书”则是对高官的尊称,反映了社会地位的差异。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姚合,唐代诗人,生活在盛唐时期,他的诗歌风格清新自然,题材多样,尤其擅长描绘自然景象及人情世态。
创作背景:
这首诗创作于姚合与朋友分别之际,表达了他对朋友的祝福和对修行的感悟,反映了当时士人对佛教的重视及追求内心修养的思想。
诗歌鉴赏:
这首诗通过简洁的文字表达了深刻的哲理,强调了学习和觉悟的内在性。开篇即指出学习并非只依赖于书本,而是要在心中体悟,这一观点引人深思,暗示了真正的智慧来源于对自我内心的探寻。接下来通过“觉路何曾异,行人自不同”的对比,强调了虽然修行的道路相同,但每个人的经历和感受却是独特的,这体现了人性的多样性和复杂性。诗中自然景象的描写,如“水云晴亦雨,山木夜多风”,则营造了一种宁静而又富有哲理的氛围,让读者感受到自然与内心的和谐统一。最后一句“闻结西方社,尚书待远公”则表达了人与人之间的联系与期待,展现了友情的温暖和对未来的憧憬。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师经非纸上:学习不是仅仅依靠书本。
- 师佛在心中:真正的信仰和智慧在内心。
- 觉路何曾异:觉悟的道路其实没有不同。
- 行人自不同:但行走的人却各有差异。
- 水云晴亦雨:自然的变化是普遍的。
- 山木夜多风:夜晚的山林多风,增添了神秘感。
- 闻结西方社:听说西方的社团正在聚会。
- 尚书待远公:高官正在等待远道而来的朋友。
修辞手法:
- 对仗:如“水云晴亦雨,山木夜多风”,形成和谐的对称。
- 比喻:将学习与信仰的内化过程形象化。
主题思想: 这首诗的中心思想在于强调内心的修行与学习的重要性,并表现出人与自然、人与人之间的和谐关系,传达了一种宁静而深邃的人生哲理。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水云:象征变化与流动,代表生命的无常。
- 山木:象征稳重与坚韧,代表着内心的安定。
- 西方社:象征信仰与社交,反映人际关系的重要性。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这首诗的作者是谁? A. 李白
B. 姚合
C. 杜甫
D. 白居易 -
诗中提到的“师佛”指的是什么? A. 书本
B. 内心的信仰和智慧
C. 外在的教师
D. 自然的力量 -
“觉路何曾异,行人自不同”表达了什么样的哲理? A. 所有人都相同
B. 觉悟的过程是相同的,但经历是不同的
C. 每个人都应该走不同的路
D. 只有书本能教会人们
答案:
- B
- B
-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送友人》 王维
- 《赠卫八处士》 李白
诗词对比: 姚合的《送澄江上人赴兴元郑尚书招》和王维的《送友人》都表达了对朋友的离别之情,但姚合更注重内心的修行与哲思,而王维则更侧重于自然景色与情感的交融。这种对比让我们看到唐代诗歌在情感表达和哲理思考上的多样性。
参考资料:
- 《唐诗三百首》
- 《中国古典诗词鉴赏辞典》
- 《姚合诗文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