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任贤劳梦寐,登位富春秋。
欲遂东人幸,宁虞杞国忧。
长杨收羽骑,太液泊龙舟。
惟有衣冠在,年年怆月游。
白话文翻译:
全诗翻译:
在梦中劳心任用贤才,登上帝位享受春秋富贵。
想要实现东边人的美好愿望,却何必担心杞国的忧虑。
长杨树下收回羽骑,太液湖边停泊龙舟。
唯有华丽的衣冠依然存在,每年都在伤感的月光下游荡。
注释:
字词注释:
- 任贤:任用贤能之人。
- 梦寐:在梦中,意指内心深处。
- 登位:登上帝位。
- 东人:指东边的人民,暗指国家的期望。
- 宁虞:宁可不担心。
- 杞国:古代杞国,以忧虑著称,常用于比喻。
- 长杨:长杨树,传说中的神树。
- 羽骑:指羽毛装饰的骑士或马。
- 太液:指太液池,古代名胜。
- 衣冠:华丽的衣服和帽子,象征地位。
- 怆月游:在月光下感到伤感,游荡。
典故解析:
- 杞国忧:源自“杞人忧天”的典故,意指不必要的忧虑。
- 长杨:古代传说与神话相关,象征着长久的美好。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刘禹锡,字梦溪,号污雪,唐代文学家,政治家,擅长诗歌、散文及古文,作品风格多变,兼具豪放与细腻。他的诗作常常反映个人的理想和社会的现实。
创作背景:
写作于唐代中期,正值国家动荡和权力更迭之际。诗作表达了对已故皇帝的悼念,同时也反映了对理想政治的追求。
诗歌鉴赏:
这首挽歌通过丰富的意象和深刻的情感,传达了作者对已故皇帝的哀悼与对理想治国之道的向往。开头两句通过“梦寐”与“富春秋”的对比,展现了即使在梦中也要为国家的繁荣而努力的决心,同时也隐含了对已故皇帝未能实现理想的惋惜。
“欲遂东人幸,宁虞杞国忧”进一步强调了作者对国家未来的关切,尽管面对外部的忧虑,仍希望能实现民众的幸福。此处的“杞国”则暗示了不必要的担忧,表现了诗人对理想政治的渴望。
接下来的两句“长杨收羽骑,太液泊龙舟”用自然景象表现出一种静谧而又稍显忧伤的氛围,长杨树下的羽骑与太液湖上的龙舟,带来一种时光流逝的感慨,暗示着历史的变迁。最后一句“惟有衣冠在,年年怆月游”则是对过去辉煌的追忆,表现出一种孤独的哀伤。
整首诗在情感上层层递进,既有对理想的追求,又充满了对现实的无奈与失落,展现了深厚的历史感与对人事变迁的思考。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任贤劳梦寐:在梦中也要担心国家的事,表现出作者对责任的承担。
- 登位富春秋:借春秋之美,象征权力与富贵的期盼。
- 欲遂东人幸:希望能实现百姓的美好愿望,表达出对民众的关心。
- 宁虞杞国忧:宁可不去担心外部的忧虑,专注于理想。
- 长杨收羽骑:描绘自然景象,传达一种静谧的氛围。
- 太液泊龙舟:同样借自然景象表达历史的流逝。
- 惟有衣冠在:对过去辉煌的追忆,表现出一种孤独的情感。
- 年年怆月游:在每年的月光下感到伤感,暗示时间的流逝与无奈。
修辞手法:
- 对仗:如“任贤劳梦寐,登位富春秋”,对称工整,增强了诗的节奏感。
- 意象:通过自然景象(长杨、太液)传达情感。
- 比喻:将理想与现实对比,表现出内心的矛盾。
主题思想:
这首诗的中心思想是对已故皇帝的悼念与对理想政治的追求,表现了诗人对历史变化的感慨与对未来的希望。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长杨:象征长久的美好与希望。
- 羽骑:象征理想中的英勇与美好。
- 太液:象征历史的流逝与人事的变迁。
- 月:象征时间的流逝与哀伤。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任贤劳梦寐”中的“梦寐”指的是什么?
- A. 梦中
- B. 劳动
- C. 忘记
- D. 宁静
- 答案:A
-
诗中提到的“杞国”象征什么?
- A. 理想
- B. 不必要的忧虑
- C. 富贵
- D. 战争
- 答案:B
-
“年年怆月游”中的“怆”表示什么情感?
- A. 欢喜
- B. 伤感
- C. 愤怒
- D. 平静
- 答案: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杜甫《春望》
- 白居易《赋得古原草送别》
诗词对比:
- 《春望》(杜甫):同样表达对国家命运的忧虑与对理想的追求,展现了更为悲壮的情感。
- 《赋得古原草送别》(白居易):通过自然景象表达离别的伤感,情感更为细腻。
参考资料:
- 《唐诗三百首》
- 《中国古典诗词鉴赏辞典》
- 《刘禹锡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