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鹧鸪天 红雨四章 其一》

时间: 2025-01-06 14:24:55

不信高情肯独钟,卷帘天外雨流红。

欲回春梦谁为主,已似秋蓬只任风。

年夜后,忆初逢,惊鸿千里怅难同。

笙歌不歇神州路,一夕昆池想像中。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不信高情肯独钟,卷帘天外雨流红。
欲回春梦谁为主,已似秋蓬只任风。
年夜后,忆初逢,惊鸿千里怅难同。
笙歌不歇神州路,一夕昆池想像中。

白话文翻译:

这首诗表达了对高尚情感的不信,窗帘外的雨水如红花般流淌。想要回到春天的梦,谁能为此掌控呢?如今已如秋天的蓬草,只能任凭风吹。过年之后,回忆起初次相逢,像那千里惊鸿般的美好却难以重现。笙歌的声音不断响起,神州大地的路途上,那一夜的昆池依然在我的想象中。

注释:

字词注释:

  • 不信高情肯独钟:不相信高尚的情感会专一。
  • 卷帘:卷起窗帘。
  • 雨流红:形容雨水像红色的花瓣一样流淌。
  • 春梦:春天的梦境,象征美好与希望。
  • 秋蓬:秋天的蓬草,象征无依无靠的状态。
  • 惊鸿:形容美丽的事物,常用来比喻女子的容貌。
  • 笙歌不歇:笙与歌不断响起,形容热闹的场面。
  • 昆池:传说中的池子,象征美好的回忆。

典故解析:

  • 惊鸿:出自《离骚》,用以形容美人或美好事物。
  • 昆池:源于古代神话,常用来表达对美好事物的向往。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刘斯翰是当代著名的诗人,生于20世纪,作品风格独特,常以细腻的情感和丰富的意象著称。他的诗作往往蕴含深刻的哲理和人文思考。

创作背景:
本诗创作于刘斯翰的一个特定时期,可能受到个人情感经历和社会环境的影响。诗中表现的孤独与渴望,反映了当代人对人际关系和情感的思考。

诗歌鉴赏:

这首《鹧鸪天》通过细腻的描绘与深刻的情感,展现了诗人内心的孤独与对美好情感的向往。首句“不信高情肯独钟”直接表达了对真挚情感的怀疑,暗示了现代人对爱情的冷漠与不信任。接下来的“卷帘天外雨流红”,则通过生动的意象描绘了外界的美丽,雨水流淌的画面营造了一种凄美的氛围,反映出内心的失落感。

诗中的“欲回春梦谁为主”则引发了对过去美好时光的怀念,诗人渴望回到春天的梦境,但同时又感到无奈与失落。作为对比,“已似秋蓬只任风”则表现了诗人如今的无助,秋蓬随风飘荡,象征着孤独与无依无靠。

在后两句中,诗人回忆起初次相逢的美好,像“惊鸿千里”般的瞬间,却又感到难以再现的遗憾。最后一句“笙歌不歇神州路”,则以音乐的不断响起来象征生活的延续,尽管有着无尽的思念与伤感,生活仍然要继续。

整体来看,这首诗在情感上充满了对美好事物的向往与对现实的无奈交织,展现了人对过往的追忆与对未来的思考,具有深刻的哲理意味。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不信高情肯独钟:表达诗人对真挚情感的不信任。
  2. 卷帘天外雨流红:描绘窗外雨水的美丽,营造一种凄凉的氛围。
  3. 欲回春梦谁为主:表达对过去美好时光的怀念与渴望。
  4. 已似秋蓬只任风:象征孤独与无助。
  5. 年夜后,忆初逢:时光流逝后对初次相逢的追忆。
  6. 惊鸿千里怅难同:美好的瞬间难以再现。
  7. 笙歌不歇神州路:生活仍在继续,尽管内心充满思念。
  8. 一夕昆池想像中:对美好回忆的遐想。

修辞手法:

  • 比喻:将情感比作秋蓬,突显无奈与孤独。
  • 拟人:雨水如花般流淌,赋予自然以情感。
  • 对仗:整首诗的句式多用对仗,增强了诗歌的韵律感。

主题思想:
整首诗通过对过去的追忆与现实的无奈,探讨了人对情感的渴望与对生活的思考,展现了深刻的人生哲理与情感的复杂性。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象征情感的流动与思念。
  • 春梦:象征美好的理想与渴望。
  • 秋蓬:象征孤独与无助。
  • 惊鸿:象征美好的瞬间与难以再现的遗憾。
  • 笙歌:象征生活的延续与热闹。
  • 昆池:象征美好的回忆与幻想。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提到的“高情”指的是什么?
    A. 低俗的情感
    B. 真挚高尚的情感
    C. 无聊的情感

  2. 诗人用“秋蓬”来形容什么?
    A. 美丽的花朵
    B. 孤独与无助
    C. 春天的希望

  3. “笙歌不歇神州路”中的“笙歌”指的是什么?
    A. 一种乐器
    B. 音乐与欢乐
    C. 诗人的心情

答案:

  1. B
  2. B
  3.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李清照的《如梦令》:表达对逝去时光的怀念。
  • 白居易的《长恨歌》:探讨爱情与遗憾。

诗词对比:

  • 刘斯翰的《鹧鸪天》与李清照的《如梦令》均表现了对过去美好时光的追忆,但刘斯翰更强调孤独与无奈,而李清照则更注重情感的细腻与柔美。两者在情感基调与意象运用上各有特色,展现了不同的文化内涵。

参考资料:

推荐书目:

  • 《当代诗人刘斯翰访谈录》
  • 《古典诗词鉴赏指南》
  • 《诗词的语言艺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