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汤池赴慈光寺途中望天都峰有感》

时间: 2024-12-29 18:59:47

奇险天都著,遥观亦有缘。

大雄无与并,苍浑莫之先。

倏忽阴晴异,逡巡起伏迁。

云腾致雨气,水泻在山泉。

偃蹇非松意,因人委婉传。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奇险天都著,遥观亦有缘。
大雄无与并,苍浑莫之先。
倏忽阴晴异,逡巡起伏迁。
云腾致雨气,水泻在山泉。
偃蹇非松意,因人委婉传。

白话文翻译:

这首诗描绘了天都峰的奇险之美,遥远的观望中也能感受到与之相连的缘分。大雄峰的雄伟无与伦比,苍茫的景致更是无人可及。时而阴云密布,时而阳光明媚,山体的起伏变化无常。云气升腾带来了雨水,山泉也随之奔涌而下。诗人表达了对自然的感慨,感受到松树的倔强,也传递了人情的婉转。

注释:

  • 奇险:形容山峰的奇特和险峻。
  • 天都:指天都峰,是一座著名的山峰。
  • 大雄:指大雄峰,形容其雄伟。
  • 苍浑:形容景色的苍茫与厚重。
  • 倏忽:形容变化迅速。
  • 逡巡:形容来回变化,徘徊不定。
  • 云腾致雨气:云气升腾,带来了雨水的气息。
  • 水泻在山泉:山泉水奔涌而出。
  • 偃蹇:形容松树的形态,倔强而不屈。

典故解析:

诗中提到的“天都峰”与“大雄峰”均是中国著名的山峰,常常作为文学创作的题材。它们的雄伟与险峻,常常让人感叹自然的伟力与壮丽。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董必武(1886-1975),字仲夷,号松风,湖北黄冈人,是中国著名的政治家和诗人。他在中国革命和建设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文学上以诗词见长,作品多表达对自然的热爱和对社会的关怀。

创作背景:

该诗作于1959年,正值新中国成立后,国家发展迅速,社会发生巨变。诗人通过对自然的描绘,寄托了对社会变革的思考与感慨。

诗歌鉴赏:

董必武的这首《由汤池赴慈光寺途中望天都峰有感》展现了诗人对自然景观的深刻感受。诗的开头以“奇险天都著”引入,立刻将读者带入一个奇特而险峻的山水画面。在这幅画面中,天都峰不仅是一座山,更是与人的情感相连的存在。

接下来的几句则通过对比手法,突出了大雄峰的雄伟与苍浑的景致。诗人以“无与并”和“莫之先”展示了自然景观的独特性,表达了对这片土地的敬畏与爱慕。而“倏忽阴晴异,逡巡起伏迁”则生动地描绘了山景的变化无常,仿佛在与诗人进行一场对话。

最后,诗人以“云腾致雨气,水泻在山泉”描绘了自然的生机与活力,流露出一种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情感。整首诗在描绘自然的同时,也反映了诗人内心的波动与细腻的情感,展现出一种高远的志向。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奇险天都著:天都峰的奇特及险峻之处显露无遗。
  2. 遥观亦有缘:即使是远观,也感受到与之的缘分。
  3. 大雄无与并:大雄峰的雄伟无人能比。
  4. 苍浑莫之先:苍茫、浑厚的景色更是无人能超越。
  5. 倏忽阴晴异:阴晴变化迅速,瞬息万变。
  6. 逡巡起伏迁:山体的起伏变化,时而高低不平。
  7. 云腾致雨气:云气上升带来了雨水的气息。
  8. 水泻在山泉:山泉水奔涌而下,生机勃勃。
  9. 偃蹇非松意:松树的倔强态度,展示自然的坚韧。
  10. 因人委婉传:通过诗人传达出对自然和人情的思考。

修辞手法:

  1. 对比:诗中通过大雄峰与苍浑景致的对比,突出其独特性。
  2. 拟人:将云气、雨水、山泉赋予了生动的情感。
  3. 比喻:将自然景观比作人与自然的关系,表达了深厚的情感。

主题思想:

整首诗的主题在于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通过对自然景观的描绘,表达了对自然的敬畏与热爱,同时反映了诗人内心的情感波动,展现了高远的志向与哲理思考。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天都峰:象征自然的雄伟与神秘。
  • 大雄峰:代表力量与坚定。
  • 云气与雨水:象征变化与生机。
  • 山泉:象征生命的源泉与活力。
  • 松树:象征坚韧与不屈的精神。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选择题: 诗中提到的“天都峰”主要表现什么特征? a) 温暖
    b) 奇险
    c) 平坦
    d) 浪漫

  2. 填空题: 诗中“倏忽阴晴异”表达了对自然__的观察。

  3. 判断题: 诗人认为大雄峰是无与伦比的。(对/错)

答案:

  1. b) 奇险
  2. 变化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李白《庐山谣》
  • 王维《山居秋暝》

诗词对比:

  • 李白的《庐山谣》与董必武的这首诗均描绘了山水的壮丽,但李白更多地表现了个人的豪情与哲理思考,而董必武则更注重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

参考资料:

  • 《中国现代诗词鉴赏》
  • 《董必武文集》
  • 《山水诗的艺术与美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