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晚泊水边驿,柳塘初起风。
蛙鸣蒲叶下,鱼入稻花中。
去舍已云远,问程犹向东。
近来多怨别,不与少年同。
白话文翻译:
晚上停泊在水边的小驿站,柳树旁的池塘开始泛起微风。
蛙声在蒲草叶下响起,鱼儿在稻花中游动。
离开家已经很远,问路时却仍然朝东走。
最近常常怨恨离别,不再与年轻时的朋友相聚。
注释:
- 晚泊:指傍晚时分停船在驿站。
- 水边驿:指靠近水边的驿站,古代的交通站点。
- 柳塘:柳树旁的池塘,给人以清新宁静的感觉。
- 蛙鸣:青蛙的叫声,表现出自然的生机。
- 蒲叶:蒲草的叶子,常生长于湿地。
- 稻花:稻田中的花,象征丰收。
- 去舍:离开住所。
- 问程:询问行路的方向。
- 怨别:对离别的怨恨,表达对友人的思念。
典故解析:
诗中提到的“去舍已云远”表达了一种离愁别绪,反映了诗人对离开故乡的思考。此类情感在古代诗词中常见,尤其在描写旅途孤独和怀念故乡的作品中。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王建,唐代诗人,字子建,曾任职于朝廷,后因仕途不顺而隐居。其诗风清新脱俗,擅长描写田园风光和人生感悟。
创作背景:
该诗创作于诗人晚年,映射出他对人生流转的哲思。晚年生活的孤独与对年轻时光的怀念交织,使得诗中充满了对别离的惆怅。
诗歌鉴赏:
《汴路水驿》是一首充满自然气息的诗,诗人用细腻的笔触描绘了水边的宁静场景。开篇即以“晚泊水边驿”引入,勾勒出一个清幽的傍晚画面,给人以安静的感受。接着,诗人通过描写蛙鸣与鱼儿的生活,增添了生动的自然描写。这样的意象不仅展示了自然之美,更传达了一种宁静的心境。
然而,随着“去舍已云远”的提及,诗中的情感开始转向,离别的伤感与对故乡的思念浮现出来。诗人提到“问程犹向东”,暗示着他仍在追寻方向,却始终无法回到过去的美好时光。最后一句“近来多怨别”尤为触动人心,表达了对时光流逝和离别的无奈与惋惜。
整首诗通过对比宁静的自然与内心的孤独,展现了诗人对人生的深刻思考,抒发了对往昔的怀念与对现状的无奈,具有很强的情感共鸣。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晚泊水边驿:描绘出晚上的宁静,设置了场景。
- 柳塘初起风:增添了自然的动态感,微风拂动柳塘,令人感到清新。
- 蛙鸣蒲叶下:通过蛙鸣声渲染出自然生机,反映出一种宁静的夜晚。
- 鱼入稻花中:鱼在稻花间游动,象征着丰收与自然的和谐。
- 去舍已云远:表达离别的孤独感,暗示与故乡的距离。
- 问程犹向东:提到向东行进,象征着追寻与未来的不确定性。
- 近来多怨别:表达对离别的怨愤,反映出内心的孤独与失落。
- 不与少年同:强调与年轻时光的隔阂,感叹人生的变迁。
修辞手法:
- 比喻:如“鱼入稻花中”,既是自然景象的描写,也暗含了生活的丰盈。
- 拟人:蛙鸣赋予自然以生命,使得场景更加生动。
- 对仗:如“去舍已云远,问程犹向东”,增强了诗的音韵美和节奏感。
主题思想:
整首诗的主题是对时间流逝与离别的感慨,表现了诗人对年轻时光的怀念与对现实的无奈,展现出一种淡淡的忧伤与哲思。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水边:象征着宁静与思考的空间。
- 柳:常常寓意柔情与思念。
- 蛙鸣:代表自然的生机与情感的表达。
- 稻花:象征丰收与希望,也暗示着生活的美好。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提到的“蛙鸣”是指什么? a) 鸟叫
b) 青蛙的叫声
c) 风声
d) 水声 -
作者王建的诗风以什么著称? a) 朴实无华
b) 清新脱俗
c) 深沉悲壮
d) 豪放洒脱 -
“近来多怨别”表达了什么情感? a) 愤怒
b) 思念
c) 快乐
d) 无忧
答案:
- b) 青蛙的叫声
- b) 清新脱俗
- b) 思念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李白的《静夜思》
- 杜甫的《月夜忆舍弟》
诗词对比:
王建的《汴路水驿》与李白的《静夜思》都表达了对故乡的思念,但王建的诗更侧重于自然景象的描写,而李白则通过对月光的描绘来表达思乡之情,情感各有侧重。王建的诗通过细腻的自然描写衬托心境,而李白则以清冷的月光直接引发思念之情,两者在情感表达上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参考资料:
- 《唐诗三百首》
- 《王建诗集》
- 《唐代诗人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