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簟凉 七夕,次陈其年韵》
时间: 2025-01-06 13:47:25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玉簟凉 七夕,次陈其年韵
作者:梁清标 〔明代〕
末丽飞香。怅孤影长宵,浑似他乡。生离何足怨,幸犹有津梁。银杏曾否问渡,天边事传说如狂。萤火细,傍云屏罗扇,总助悲凉。年老。安仁鬓换,子野情多,历乱尽耐思量。丝丝蕉叶雨,又闻洒疏窗。夜深谁共私语,无人处斜月空廊。还记取,画阁中烛照残妆。
白话文翻译
这首诗抒发了对七夕佳节的思念与孤独的情感。诗中写道:夜空中香气四溢,然而我却独自一人,孤独的身影在漫长的夜晚显得格外凄凉,就像身处异乡。生离死别又有什么好怨恨的呢?幸好还有桥梁可以相通。银杏树下,曾经问过船渡的事,那天边的事情传说得如同疯狂。萤火虫点点,依偎在云屏幕上的罗扇旁,增添了几分悲凉。年岁渐长,鬓发已白,我的心情依旧复杂,思绪如乱麻。细雨滴滴,蕉叶轻摇,我又听到雨水洒落在窗棂上。夜深人静,谁能与我私语?无人的空廊中,斜月皎洁。我依稀记得,画阁中烛光照亮了残妆。
注释
- 末丽飞香:末尾的花香,寓意七夕时节的美好气息。
- 津梁:桥梁,用于联结与传递情感。
- 银杏:象征着时光与记忆。
- 萤火细:描绘萤火虫的微光,增添了夜晚的幽静。
- 安仁:形容心中安宁与平静。
- 蕉叶雨:蕉叶轻轻摇曳,雨水落下,营造出细腻的氛围。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梁清标是明代的一位诗人,以词风清新、情感细腻著称。他的作品多以个人情感与自然景物相结合,表达内心深处的思考与感慨。
创作背景:这首诗的创作背景是七夕节,象征着爱情与团圆,诗人在这一节日里寄托了对恋人的思念,同时也流露出一种孤独与无奈的情感。
诗歌鉴赏
这首诗通过细腻的描写,展现了作者对七夕节的深切感受。开头“末丽飞香”便营造出了一种浓厚的节日氛围,接着转向内心的孤独与悲凉,形成鲜明的对比。诗人用“怅孤影长宵”表达了对伴侣的思念之情,仿佛在漫长的夜晚中独自承受着思念的煎熬。
“生离何足怨,幸犹有津梁”一句,展现了诗人对生离死别的淡然态度,虽然失去了某种情感,但依然感激生活中还有能够连接彼此的桥梁。这种情感的复杂性,在后续的描写中愈发明显。例如“年老。安仁鬓换”一联,诗人意识到时光流逝,人生的无常,然而对于爱与思念的执着却未曾改变。
最后几句描绘了夜深人静的情境,孤独的氛围愈发浓厚。“无人处斜月空廊”展示了孤独的空间,令人感受到一种难以言表的孤寂。这首诗以细腻的情感和生动的意象,成功地传达了对爱情的思索和对时间流逝的感慨。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末丽飞香:描绘了七夕节的美好气氛。
- 怅孤影长宵:表达了夜晚的孤独感。
- 生离何足怨:对生离死别的淡然态度。
- 幸犹有津梁:感激生活中依然有联系的方式。
- 银杏曾否问渡:寓意时间与记忆的交错。
- 天边事传说如狂:对远方传闻的无奈与迷茫。
- 萤火细,傍云屏罗扇:细腻描写夜晚的景象。
- 年老。安仁鬓换:反映了时光的流逝与人生的思考。
- 丝丝蕉叶雨:营造出一种细腻的情感气氛。
- 夜深谁共私语:凸显孤独的情感。
- 无人处斜月空廊:描绘了孤独的空间与寂静。
- 还记取,画阁中烛照残妆:回忆往昔的美好与遗憾。
修辞手法:
- 比喻:将孤独的情感与“他乡”进行比喻。
- 拟人:将自然现象如“萤火”赋予情感。
- 对仗:如“年老。安仁鬓换”,展示出对比的美感。
主题思想:整首诗通过对七夕这一特殊时刻的描写,表现了对爱情的思索、对孤独的感受,以及对时光流逝的无奈与感慨,展现出一种深沉而复杂的情感基调。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孤影:象征孤独与思念。
- 津梁:寄托情感的桥梁,象征连接与希望。
- 萤火:代表微弱的光亮,象征希望与思念。
- 蕉叶雨:细腻的自然意象,表达情感的细腻与柔软。
- 斜月:象征夜晚的孤独与宁静。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提到的“津梁”指的是什么? A. 交通工具
B. 桥梁
C. 河流
D. 隧道 -
“年老。安仁鬓换”表达了什么情感? A. 对青春的怀念
B. 对时间流逝的感慨
C. 对爱情的执着
D. 对生活的无奈 -
诗中的“萤火细”主要用来描绘什么? A. 夜晚的灯光
B. 自然的美丽
C. 孤独的情感
D. 回忆的瞬间
答案:
- B
- B
- C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夜泊牛渚怀古》(李白)
- 《静夜思》(李白)
- 《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岑参)
诗词对比:
- 《静夜思》与《玉簟凉》都涉及孤独与思念,却在情感深度和表现方式上有所不同。《静夜思》更为直接,而《玉簟凉》则通过细腻的意象营造出一种复杂的情感氛围。
参考资料
推荐书目:
- 《明代诗词精选》
- 《中国古典诗词鉴赏》
- 《梁清标研究》
- 《七夕文化及其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