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廿三日观迎祀纛仪仗后宴集黄信卿启芳亭》

时间: 2024-12-29 02:00:12

都护楼头阵势连,依稀犹似出师年。

旌旗昼闪三城地,景物情看九月天。

萸菊香浮凭槛外,雁鸿声断把杯前。

启芳亭畔重回首,片片飞花落舞筵。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都护楼头阵势连,
依稀犹似出师年。
旌旗昼闪三城地,
景物情看九月天。
萸菊香浮凭槛外,
雁鸿声断把杯前。
启芳亭畔重回首,
片片飞花落舞筵。

白话文翻译

这首诗描绘了在都护楼上观看迎祀的盛大仪式,仿佛回到了出征的年代。旌旗在阳光下闪耀,映照着三城的风光,景色如同九月的天空那样迷人。槛外飘来萸菊的香气,鸿雁的哀鸣打断了酒杯前的欢愉。在启芳亭边,我再次回首,看到片片飞花如舞般飘落在宴席上。

注释

  • 都护:古代指负责边防的官员,楼头指的是都护楼。
  • 阵势:军队的阵型和气氛,形容场面宏大。
  • 旌旗:军中的旗帜,这里指迎祀时的仪仗。
  • 三城:或指特定的城池,或形容城市的繁华。
  • 九月天:指秋天,象征丰收与美好。
  • 萸菊:香草,象征高洁。
  • 雁鸿:指大雁,象征远行或思乡。
  • 启芳亭:指亭子的名字,可能是个美丽的地方。
  • 舞筵:宴席上欢快的舞蹈。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何进修,明代诗人,作品多以描写自然风光和人情世故而著称,风格清新自然,常以细腻的笔触刻画生活中的点滴情感。

创作背景

此诗写于迎祀之际,表现了欢庆的氛围和对自然美景的赞美,反映了当时社会对传统文化和节日的重视。

诗歌鉴赏

这首诗通过细腻的描写和丰富的意象,展现了迎祀活动的盛况与诗人内心的情感交织。开篇“都护楼头阵势连”,即勾勒出一幅壮丽的场面,仿佛历史的回响,令读者感受到一种雄壮的气息。接着,诗人以“旌旗昼闪三城地”展现了迎祀时的热闹场景,旗帜在阳光下闪烁,象征着荣耀与胜利。

而“景物情看九月天”则将自然的美景与人情的愉悦相结合,九月天的温暖与丰收的象征,使得整个场面显得更加生动。诗中通过“萸菊香浮凭槛外”,引入了自然香气的细腻描写,营造出一种轻松愉悦的氛围,仿佛在提醒人们珍惜眼前的美好时光。

随着诗句的推进,诗人提到“雁鸿声断把杯前”,则暗示了欢愉中的一丝忧愁,雁鸿的声音打断了酒席,似乎让人想起了离愁别绪。最后“片片飞花落舞筵”,不仅是对美好瞬间的留恋,也是对时间流逝的感慨,飞花的意象象征着美好的事物转瞬即逝,令人倍感珍惜。

整首诗在欢庆的外表下,蕴含了对人生流转的思考,展现了诗人对自然与人情的深刻感悟。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都护楼头阵势连:描写都护楼上的仪仗队伍,气氛豪壮。
  2. 依稀犹似出师年:回忆起出征的场景,增强了历史感。
  3. 旌旗昼闪三城地:旌旗在阳光下闪烁,描绘热闹的场面。
  4. 景物情看九月天:美好的秋天景象,情感愉悦。
  5. 萸菊香浮凭槛外:香气四溢,营造轻松的氛围。
  6. 雁鸿声断把杯前:雁的声音打断欢愉,暗示思乡情绪。
  7. 启芳亭畔重回首:在亭边回首,感慨万千。
  8. 片片飞花落舞筵:飞花飘落,象征时光流逝。

修辞手法

  • 比喻:将场面比作出征,增强历史感。
  • 对仗:如“旌旗昼闪”与“景物情看”,增强了诗的节奏感。
  • 意象:飞花、雁鸿等意象,丰富了情感层次。

主题思想

整首诗通过对迎祀活动的描写,表达了对美好生活的热爱,同时也流露出对时间流逝的感慨,体现了人与自然、历史的深刻联系。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都护楼:象征权力与威严。
  • 旌旗:象征荣耀与胜利。
  • 萸菊:象征高洁与美好。
  • 飞花:象征时间的流逝与生命的短暂。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此诗的作者是? A. 李白
    B. 何进修
    C. 杜甫
    D. 苏轼

  2. “雁鸿声断把杯前”中的“断”字意为? A. 结束
    B. 切断
    C. 断裂
    D. 突然停止

  3. 诗中提到的“九月天”象征什么? A. 春天
    B. 秋天
    C. 冬天
    D. 夏天

答案

  1. B
  2. D
  3.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月夜忆舍弟》——杜甫
  • 《秋夕》——白居易

诗词对比

  • 何进修 vs. 杜甫
    • 何进修的作品多体现欢乐与自然之美,而杜甫则常常表达对国事的忧虑与个人的困境,二者在情感基调上形成鲜明对比。

参考资料

  • 《明代诗人作品集》
  • 《中国古代诗词鉴赏》
  • 《诗歌中的自然意象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