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蝶恋花 其二 书闷》

时间: 2025-01-06 13:32:06

雨雨风风飘曲院。

点点丁丁,滴碎柔肠断。

听说阑珊春又半。

无端惹起伤春怨。

料峭轻寒犹拂面。

况是啼鸠,日向愁人唤。

司马青衫红泪溅。

倚栏惆怅綦巾伴。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雨雨风风飘曲院。点点丁丁,滴碎柔肠断。听说阑珊春又半。无端惹起伤春怨。料峭轻寒犹拂面。况是啼鸠,日向愁人唤。司马青衫红泪溅。倚栏惆怅綦巾伴。

白话文翻译:

细雨和风轻轻飘落在曲折的院子里,滴滴答答的雨声如同撕碎了柔软的心肠。听说春天已经走过了一半,然而无缘无故又引发了伤感和怨恨。微微的寒意依旧轻轻拂面,更何况那啼叫的鸦鸟,在阳光下唤醒了愁苦的人。司马青衫的红泪洒落,倚着栏杆,惆怅的心情和围巾作伴。

注释:

  • 雨雨风风:指天气的变化,表现出自然环境的阴郁。
  • 点点丁丁:形容雨滴声,细腻而哀伤。
  • 阑珊:指春天的末期,暗示时间的流逝。
  • 料峭轻寒:形容春寒料峭,仍然有寒意。
  • 啼鸠:指鸟鸣,象征着春天的来临,也引发人的愁绪。
  • 司马青衫:出自《红楼梦》,象征着伤心与泪水。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尤侗,明代诗人,以其细腻的情感和独特的艺术风格著称。他的诗歌多表现个人情感及对自然的感悟,常用自然景象来寄托内心的情绪。

创作背景:该诗创作于春季,正值春暖花开之际。诗人通过描绘春天的景象,表达了对时光流逝的惋惜及对春天的思念,同时也反映出个人内心的孤独与愁苦。

诗歌鉴赏:

《蝶恋花·其二 书闷》以细腻的笔触描绘了春天的景象和诗人内心的复杂情感。开篇的“雨雨风风飘曲院”便营造出一种阴郁的氛围,细雨和风的交织,象征着诗人心中难以言说的烦闷与愁苦。接着,诗人通过“点点丁丁,滴碎柔肠断”的描写,生动地表现出雨声如泣如诉,仿佛在撕扯他柔软的内心,体现出一种无奈的情感。

“听说阑珊春又半”一句,暗示时间的流逝,使得诗人对春天的感慨更加深刻。春天的美好在眼前,但又似乎触手可及的幸福却无法拥有,令人心生怨恨和惆怅。接下来的“料峭轻寒犹拂面”,不仅描绘了春寒的景象,更映射出诗人内心的孤独与寒冷。

在诗的结尾,诗人提到“司马青衫红泪溅”,引用历史典故,表达了对过往情感的怀念与伤感,倚栏惆怅,似乎在与自己的情绪对话。整首诗通过自然景象与个人情感的交织,展现了诗人对人生无常的深刻感悟,既有对春天美好的向往,又有对现实的无奈与失落。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雨雨风风飘曲院:描绘了阴雨天气,营造出一种忧郁的氛围。
  2. 点点丁丁,滴碎柔肠断:雨声细腻而哀伤,似乎在撕扯诗人的心情。
  3. 听说阑珊春又半:春天已过一半,流逝的时间引发感慨。
  4. 无端惹起伤春怨:无故地引发了对春天的伤感与怨恨。
  5. 料峭轻寒犹拂面:微微的寒意,象征内心的孤独。
  6. 况是啼鸠,日向愁人唤:鸟鸣在阳光下唤醒愁绪,暗示了春天的来临。
  7. 司马青衫红泪溅:引用典故,表达了对往事的怀念与伤感。
  8. 倚栏惆怅綦巾伴:孤独的倚靠栏杆,心情惆怅,围巾成为唯一的伴侣。

修辞手法

  • 比喻:将雨声比作撕心裂肺的哀痛,增强情感的共鸣。
  • 拟人:将自然现象赋予情感,使其与人的情感相互交织。
  • 对仗:整首诗的句式工整,增强了诗的韵律感。

主题思想: 整首诗通过春天的景象反映了诗人内心的孤独与忧伤。诗人通过细腻的描绘与情感的流露,表达了对时光流逝的惋惜,以及对春天美好事物的渴望与无奈。

意象分析:

  • :象征着忧愁与思念,表现了诗人内心的柔软与脆弱。
  • 春天:代表着希望与美好,但在诗中却引发了伤感。
  • 啼鸠:象征着春天的来临,同时也成为愁苦的催化剂。
  • 司马青衫:历史典故,寓意对往事的怀念和情感的流露。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雨雨风风”主要表现什么情感?

    • A. 喜悦
    • B. 忧愁
    • C. 愤怒
    • D. 平静
  2. “司马青衫红泪溅”中的“司马”指的是哪位历史人物?

    • A. 司马迁
    • B. 司马光
    • C. 司马相如
    • D. 司马昭
  3. 本诗的主题思想是:

    • A. 对自然的赞美
    • B. 对时光流逝的惋惜
    • C. 对爱情的向往
    • D. 对人生的无奈

答案

  1. B
  2. C
  3.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李清照《如梦令》:同样表达了对春天的思念及内心的愁苦。
  • 苏轼《赤壁赋》:描绘自然与人生哲理,反映出诗人对时光的感悟。

诗词对比: 对比尤侗与李清照的作品,尤侗在描绘自然时更为细腻且饱含情感,而李清照则更倾向于通过个人情感的流露来引发共鸣。两者都以春天为背景,但情感基调各有不同,尤侗的诗更显忧伤,李清照则在哀愁中透出坚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