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送僧归南岳
作者: 齐己 〔唐代〕
浊世住终难,孤峰念永安。
逆风眉磔磔,冲雪锡珊珊。
石室关霞嫩,松枝拂藓干。
岩猿应认得,连臂下句栏。
白话文翻译:
在这污浊的世道中生活实在艰难,唯有孤独的山峰让我思念永远的安宁。
在逆风中你的眉头紧锁,面对雪花飘舞你手中的锡杖轻轻摇晃。
石室中轻柔的霞光透过,松枝轻拂着苔藓的干燥。
岩上的猿猴应该能认得你,与你一同栖息在这段宁静的时光。
注释:
- 浊世:指混乱、污浊的社会环境。
- 孤峰:指孤立的山峰,象征着远离世俗的清净。
- 眉磔磔:形容眉头紧皱,表现出忧虑与思考。
- 冲雪:面对飘落的雪花,表现出生活的艰辛。
- 锡:锡杖,是佛教徒常用的法器,象征着修行。
- 石室:山间的石头房间,象征隐逸的生活。
- 岩猿:山中的猿猴,象征自然的生命和宁静。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齐己(约779年-869年),字景晖,号澄心,唐代著名的僧人及诗人,作品多以佛教思想为主题,风格清新脱俗,常表现对自然与人生的思考。
创作背景:
此诗写于唐代,正值社会动荡与政治腐败之际,诗人借送别僧人归南岳之际,表达对世俗生活的厌倦以及对隐逸生活的向往,反映了当时人们对心灵安宁的渴求。
诗歌鉴赏:
《送僧归南岳》是一首充满哲理与情感的诗作,诗中通过对自然的描绘与对人生的感悟,展现了诗人对世俗的淡泊与对隐逸生活的追求。开篇即以“浊世住终难”引入,表达了对当时社会环境的不满和对安宁生活的向往,字里行间充满了对人生无常的思考。
接下来的描绘则通过细腻的自然景象,表现出一种清幽的氛围。诗中提到的“孤峰”与“石室”,不仅是自然景观的呈现,更是诗人心灵归属的象征。作者通过“逆风眉磔磔,冲雪锡珊珊”的生动描写,展示出僧人面临困境时的坚定与从容,反映出一种修行者的内心世界。
最后两句“岩猿应认得,连臂下句栏”展现了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与共鸣,诗人似乎在说,即使在世俗的喧嚣中,仍然有一份宁静是可以与自然相通的。这首诗通过对比与意象的运用,表现了作者对理想生活的追求与对现实的无奈,令人深思。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浊世住终难:在污浊的世道中生活是多么艰难。
- 孤峰念永安:在孤独的山峰上我思念那永恒的安宁。
- 逆风眉磔磔:逆风中你的眉头紧锁,表现出内心的忧虑。
- 冲雪锡珊珊:面对雪花飘落,你手中的锡杖轻轻摇晃,表现出修行者的坚定。
- 石室关霞嫩:石室中柔和的霞光透出,描绘出宁静的隐居环境。
- 松枝拂藓干:松枝轻轻拂过苔藓的干燥,展现自然的静谧。
- 岩猿应认得:岩上的猿猴应该能认得你,暗示着人与自然的和谐。
- 连臂下句栏:与自然共处的宁静时光,传达出一种无言的默契。
修辞手法:
- 比喻:如“孤峰”比喻理想生活的追求。
- 拟人:松枝的轻拂,赋予了自然以人性。
- 对仗:整首诗在结构上形成对仗,增强了节奏感。
主题思想:
整首诗表达了对世俗生活的厌倦与对隐逸生活的向往,透过自然的描绘,诗人传达出一种内心的宁静与对理想生活的追求。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孤峰:象征隐逸与安宁。
- 石室:隐居的场所,代表独处的宁静。
- 松枝与苔藓:自然生命的延续与和谐。
- 岩猿:象征与自然的亲密关系。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选择题: 诗中提到的“锡”是什么? A) 一种乐器
B) 僧人的法器
C) 一种植物
D) 一种矿石 -
填空题: 诗中“浊世住终难”的意思是__。
-
判断题: 诗人对隐逸生活持否定态度。 (是/否)
答案:
- B) 僧人的法器
- 在污浊的世道中生活是多么艰难。
- 否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登高》 by 杜甫
- 《山中问答》 by 王维
诗词对比:
- 齐己的《送僧归南岳》体现了隐逸的理想,而王维的《山中问答》则表现了对自然的亲密感,两者均反映了唐代诗人对世俗的逃避与对宁静生活的向往。
参考资料:
- 《唐诗三百首》
- 《中国古典诗词鉴赏辞典》
- 《唐代诗人齐己研究》